有些人觉得,是职业的因素影响了养老金的高低,比如说从事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养老金就高,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全面。退休养老金高低,其实主要还是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产生的结果。
现在参加养老保险,形成的养老金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构成。看一下养老金计算公式:
(一)影响基础养老金高低的因素有:
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由于社会平均工资不断上涨,越晚退休养老金越高。相对而言,同年退休的人,计算养老金的社会平均工资基本相同。但是,计算养老金的社会平均工资是以省级统筹为主,各个地方还是不一样的。
个人的平均缴费指数。实际上缴费指数类似于当年的平均缴费档次。如果说我们始终按照60%档次缴费,12个月缴费指数就是0.6,平均缴费指数也会是0.6。因此从平均缴费指数的计算来看,不仅看缴费基数,还要看具体缴费年度。
缴费年限,主要包括实际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具体到每一个月。视同缴费年限是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的优势。
1991年国家实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最初仅仅是针对国有企业的养老制度进行改革。实施个人缴费养老保险制度以前的工作年限,作为视同缴费年限。
视同缴费年限,主要是因为过去这些国有企业即使不实施个人缴费也会有退休待遇,为了做好制度的衔接才作为视同缴费的。视同缴费年限的社保费由国家承担。
1991年以后,国家才陆续将城镇私营、外资、个体工商户等用工形式纳入养老保险制度。总体来说,像这些务工形式由于缴费年限基本都不足30年,退休养老金也会比较低。
(二)影响个人账户养老金高低的因素有: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余额、本人的退休年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是1992年到1997年各地才陆续建立起来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余额,现在是按照缴费基数的8%划入的,恰好等于职工本人缴纳的部分。不过2005年以前,职工本人缴纳的部分一般只有缴费基数的3%~4%,划入个人账户的部分却高达11%。
再加上由于早些年的缴费基数低,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记账利率不高,因此早些年形成的个人账户贬值的速度非常厉害。
本人的退休年龄,可以决定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月数。退休年龄越早,计发月数越高,计算出来的养老金待遇就越低。50岁退休个人账户计发月数是195个月,60岁是139个月,也就是说相同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余额的情况下,个人账户养老金50岁要比60岁低30%左右。
(三)过渡性养老金。
1992~1997年才建立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制度,那么之前的年限呢?没有个人账户养老金待遇,那么就会额外计算过渡性养老金,这也算是一种补偿。这种“补偿”的标准跟社会平均工资挂钩,相对于现在来说,非常划算。
实际上,现在国家正在推动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国家也建立了职业年金制度。这实际上,都是对于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后,比起过去退休制度待遇下降的一种补偿。
总体来说,目前大部分养老金待遇较低的人群,主要还是由于缴费年限短、缴费基数低导致的。而养老金待遇较高的单位,主要是一些由于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晚,有过渡性养老金的情况。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过渡性养老金也会陆续消失,最终统一到一种养老金待遇方面。
退休以后,养老金每年会按照国家统一的调整模式进行养老金调整,国家也会在养老金调整时,逐步缩小大家养老金水平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