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江苏民政“十四五”规划发布,群众“盼的事”如何被纳入要“干的事”?
2021-08-28 00:17  浏览:421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03:57



8月27日,《江苏省民政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出炉,一系列目标明确列入规划纲要,多项惠民生、暖民心、解民忧的改革举措加入进程,多个实实在在的“民生大礼包”将为江苏百姓幸福生活“加码”。江苏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就公众关心的问题对规划进行了解读。


八大重点改革创新举措 对标十大行动


江苏省民政厅副厅长沙维伟介绍,规划共11章48节,设置20个发展指标和10个重点行动专栏。


规划立足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民政职能,按照省委、省政府和民政部的部署要求,提出了“十四五”江苏的民政事业发展的具体任务,并将其概括为高质量现代民政建设“6+1”体系。


沙维伟介绍,规划突出前瞻思维,力争先行先试,分不同业务领域提出了八大重点改革创新举措,着力打造江苏民政品牌,主要包括温情社会救助改革、基本民生保障管理服务转型升级、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建立完善困境儿童“主动发现、精准保障”机制、创新慈善供需精准对接机制、建立健全村(社区)“能动善治”机制、创新地名“净化”机制、创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机制及模式。


记者注意到,为了推动高质量现代民政建设“6+1”体系落细落实,帮助全省各地找准工作抓手,规划专门设置了10个专栏,确立十大行动对接落实重点任务,分别是底线民生保障提升行动、养老服务“兜底”“强基”“提质”行动、社会力量“爱润青苗”专项行动、社会组织提质增效行动、社会工作“牵手行动”、美丽和谐社区建设推进行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康复辅助器具“辅佑康健”行动、“逝有所安”保障能力提升行动、“智慧民政”建设行动。


养老服务更优质


实现城市街道和乡镇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


江苏是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省份,根据最新公布的“七普”数据,江苏60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数超过1850万人,老龄化率达到21.84%。


“迈入‘十四五’,我们将着眼满足老年人全方位、全周期和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建立健全基本养老服务制度框架,大力发展普惠性养老服务,积极构建‘原居养老、社区安老、机构托老’三位一体的“苏适养老”服务体系。”江苏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处长林莉表示,政府将通过发展家庭养老照护床位、提升居家上门服务覆盖面、开展子女亲属护理技能培训、推动居家适老化改造、培育设置“养老顾问”、开展短期照料“喘息服务”等方式,给予家庭养老相应的政策扶持,让居家老年人享受稳定、规范的养老服务。




民政部门将会同相关部门,科学规划好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空间,合理布局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十四五”时期实现城市街道和乡镇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具备护理功能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让养老服务更加可感可及;同时,积极推广养老服务“时间银行”、“物业+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三社联动”等创新机制,促进多元主体发展社区养老服务。


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持续强化养老机构长期照护服务能力建设,着力满足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刚性需求,“十四五”末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机构床位比例不低于70%。


社会救助更温情


构建梯次化的救助体系 建立主动发现机制


江苏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副处长王凤霞表示,社会救助是基本民生保障体系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十四五”时期,江苏要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构建综合救助格局。“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是重点工作任务。”王凤霞说,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从制度设计上,构建梯次化的救助体系。完善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救助制度体系,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这里提到的基本生活救助指的是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制度,专项社会救助指的是教育、医疗、住房等救助制度,急难社会救助指的是临时救助制度。”王凤霞说,根据困难程度和致困原因,将困难群众划分为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因突发事件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群众等不同的圈层,实施不同的救助帮扶措施。


从标准制定上,健全相互衔接的救助标准体系。完善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以设区市为单位,低保标准按照上年度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 30%—40%动态调整,特困供养基本生活标准按照不低于低保标准1.3倍调整,形成标准衔接、梯次递进、层次分明的救助标准体系。


王凤霞说,从工作机制上,全面建立主动发现机制。按照有关规定,社会救助是需要困难群众提出申请的。但在实际工作情况中,有的困难群众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申请。“十四五”期间,强化“大数据+铁脚板+网格化”机制在社会救助领域的运用,依托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健全主动发现机制,推动“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将走访、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列为村、居委会等基层组织的重要工作内容,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主动发现、动态监测,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到2025年,全面建立主动发现机制。


此外,深化社会救助“放管服”改革。优化工作流程,全面推行困难群众申办社会救助“只需跑一次,无需开证明”,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异地受理基本生活救助申请,推进社会救助“主动办、移动办、掌上办、全城办”,提升救助管理服务效能。


儿童关爱更专业


逐步推进儿童福利服务向全体儿童拓展


江苏是儿童大省,共有1403万儿童,约占江苏总人口的17.4%。全省共有困境儿童63.5万人,留守儿童14.7万人,困境和留守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5.6%。


江苏省民政厅儿童福利处处长孙才洋介绍,2022年修订《江苏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适时研究出台《江苏省儿童福利条例》,建立健全儿童福利工作体制机制,逐步推进儿童福利服务对象由特定群体向全体儿童拓展,服务内容由托底保障向权益保障、关爱服务和健康发展拓展,为儿童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扎实推进儿童福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明确,“十四五”末,在设区市一级,至少要建设一个集养、治、教、康于一体的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集中养育本区域内的孤弃儿童和特殊困境儿童。在县(市、区)一级,要建有儿童福利机构或一个独立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做到人员、场地和经费到位,面向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开展政策宣讲、提供关爱保护,对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开展培训和工作指导,服务广大的儿童群体。乡镇(街道)一级,要建有省定标准的儿童关爱之家,有专业的社会组织运营,面向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做好指导、摸排、探访、帮扶、照料服务等工作。在村(居)一级,要建有儿童服务站(点),成为关爱保护儿童的前沿阵地,打造成儿童类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提供关爱服务的爱心场所。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丹丹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校对 李海慧


发布人:0159****    IP:101.229.97.***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