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事实上,早在2000年,我国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正在逐渐凸显。
人口老龄化必然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我国青壮年劳动力逐渐显现出不足,我国“高龄少子化”趋势愈加明显。人口红利消失的背后下,导致了我国经济增速放缓,青年人生活压力加大等等社会矛盾。我国也在始终需求解决这一问题的破局之法。
延迟退休
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之一,就是劳动力不足,想要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办法其实就是延长工作年限。我国早在2000左右,就有延迟退休的声音,但因为社会各界争论不休,一直未能实施。今年在长达15年的讨论之后,延迟退休有望最终落地。国家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12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大约15年前学界就已经有了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讨论。十三五期间是我国人口结构转型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养老金制度面临着巨大压力,中央政府也早就提出退休年龄的变化是改革趋势,按照预定的时间,十四五期间将会实施改革。
为什么这个时候选择延迟退休?
一方面是随着卫生条件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18年的77.0岁提高到2019年的77.3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8.3/10万下降到17.8/10万,婴儿死亡率从6.1‰下降到5.6‰。也就是说,比起之前,城乡居民寿命更长,身体更强健了。
而我国现行的退休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颁布的,男性年满60岁退休,女干部年满55岁、女工人年满50岁退休,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繁重体力劳动和其他有害健康工种并在这类岗位工作达到规定年限的职工,男性年满55周岁、女性年满45周岁退休。可以看到,早些年制定的退休制度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如今的情况了。
另一方面是我国养老金的缺口越来越大,政府填补缺口变得越来越吃力。根据《中国养老精算报告2019-2050》的测算,2019年当期结余总额为1062.9亿元,到2028年当期结余首次出现负数-1181.3亿元,最终到2050年当期结余坠落到-11.28万亿元,而且此数据是在 “大口径”(包括财政补助)情况下测算得到的。如果不考虑财政补助,即在“小口径”情况下,我国的当期结余在2019年就已经是负值,而且下降得更快,到2050年为-16.73万亿元。
该报告还测算出,在“大口径”下,2019年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为4.26万亿元,此后持续增长,到2027年达到峰值6.99万亿元,然后开始迅速下降,到2035年耗尽累计结余。也就是说,即使政府一直采用财政补助的方式填补养老金的空缺,到2035年也将出现养老金无法支付的情况。如果我国养老金制度不尽快改革,到2035年,我国将面临无养老金可发的境况。
如何延迟退休?
关于如何延迟退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郑秉文解释,建议采用“渐进式”延迟。所谓渐进式就是指,法定退休年龄每一年延迟几个月,或每几年延迟一岁。郑秉文还表示,“这项政策已经很成熟了。”,在2008年金融危机袭击欧洲、2010年欧洲发生债务危机时,欧盟十几个成员国在2010年一年之内都延迟了退休年龄,使用的几乎全是渐进式延长的办法。
目前来说,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渐进式延迟做法有两种,一种是每年延迟三个月,四年能延迟一岁;另一种是每年延迟四个月,需要三年时间延迟一岁。
从研究层面讲,绝大部分学者倾向于一年延迟三个月或四个月,这样既起到渐进的作用,又不会像一年延迟两个月、六年才能延迟一岁那样时间过长,也比较适合我国国情,各个群体能够普遍接受。
“当然,不管是一年延三四个月,或是延两个月,推进中都会遇到一些难点或阻力,主要是非脑力劳动这个群体,他们有一些虽在观念上接受,但身体方面还需要一个适应期。”郑秉文表示,这个适应期在其他国家也同样存在。而脑力力劳动群体的接受情况相对较好,尤其是科学家和教授等,像屠呦呦、袁隆平、钟南山等专家,即使没有延迟退休年龄,他们七十多、八十多了,仍都在工作。
其实不管是脑力工作者还是体力工作者,对于退休,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觉得现代生活压力大,退休年龄应该再晚一点,多干几年才能挣够养老钱;有的人认为退休年龄应该提前,要不然家里孙子没人带,年轻人的压力更大了。
生活的苦难各不相同,各中滋味只能自己体会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