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光景里盼过年
本报记者 赵晓明
小寒大寒,杀猪过年。临近春节,到了早已定好的“杀年猪”的日子,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岩帅镇中贺勐村9组热闹了起来,左邻右舍、亲朋好友有的准备刀具,有的准备烧水,一起动手“杀年猪”。
忙碌了一阵,大家欢聚一堂,吃上了一顿热乎乎的“杀猪饭”。吃饭间隙,大家也不闲着,既回忆前些年的不容易,也祝愿来年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1月21日,记者通过微信视频联系云南省民政厅驻中贺勐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向安林。跟随向安林的脚步,记者“走进”村民扎老大家,与其畅聊如今的幸福生活。
驻村两年多,向安林对村里的情况已经十分熟悉,扎老大家里也已经来过多次。今年50岁的扎老大是拉祜族人,能说汉语却不太流利,有时候卡壳,向安林便帮着“翻译”。
刚刚下过雨,略有些清凉。扎老大和向安林已穿上外套,村子里的年轻人却还穿着短袖。“这正是云南十八怪之一的‘乱穿衣’。”向安林笑着告诉记者。
放眼望去,扎老大家门前的水泥路还有点湿。可刚从地里回来的扎老大对此毫不在意:“与原来住寨子的时候相比,条件好太多了。那会儿,一下雨,路泥泞难行。现在有了平坦、干净的水泥路,雨后基本不影响出行。”
向安林的手机镜头一转,扎老大家的新房映入记者眼帘。门前有小块菜地,种满了菜花、蒜苗、蚕豆。“每样都不多,只有一点点,但也够家里人吃的了。”扎老大说,附近的几户人家里,门前小菜地也是“标配”。
进入院子,一条小黄狗正在四处撒欢。在遮雨棚下,停放着摩托车、脱粒机,几袋化肥整整齐齐码在墙角。屋内,沙发、电视、洗衣机等一应俱全。
临近春节,扎老大却没有着急准备年货。“现在生活方便了,到附近的集市上买东西很便利。到时候买点春联,还得买几个灯笼、中国结,挂起来既红火也好看。”扎老大说。
与以前住寨子的日子相比,扎老大对如今的生活很满意。扎老大告诉记者,那些年过得比较贫苦,平时把猪放养在山上,把猪养大很不容易。往往劳累了一年,却落得一场空,春节连年猪都没有。
说起现在的日子,扎老大的话里满满都是幸福:以前住四处漏风的窝棚,现在有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以前干活纯靠肩扛手挖,现在用上了微耕机等机器;以前吃水得去很远的地方背水,现在打开家里的水龙头就行了……
随着向安林手机镜头的转动,扎老大家墙上贴着的一张农户收入情况记账卡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记账卡两边“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两行大字气势十足。记账卡显示,扎老大一家年纯收入51434元,人均纯收入12858.5元。收入来源主要是种植业,包括玉米收入14400元、水稻收入2400元、甘蔗收入23822元等。
“这收入,成色十足,过上好日子,妥妥没问题。”向安林笑着说,为了帮扎老大等困难群众过上好日子,省民政厅给他们购置了小猪、鸡苗、茶苗等,送去了生活物品,一步步帮助他们走进小康生活。
说到兴起,扎老大非要带记者和向安林去“欣赏”下自己养的猪。走到村庄外,穿过一片小树林,便看到一排不小的猪舍,9组部分村民养的猪便在这里。
“我家养了13头猪,大的这头黑猪用来杀年猪,主要是自家和亲戚吃。准备卖三头,其他的还小,先养着。”扎老大告诉记者,这样集中圈养,比在山上放养的效果强多了。居住区和猪舍分开,村里一点异味都闻不到,很是环保。
“过了春节,还是要搞好生产,把玉米、水稻、甘蔗都要种好。”扎老大告诉记者,同时也希望上初中的小儿子学习成绩再提高一些,争取上个好高中。
“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新一年也会是个好光景。”向安林说,在大家的好日子里,一幅山美、水美、生活美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徐徐展开。
充满信心向未来
本报记者 翟 倩
“这是给你们的米、油、棉被,祝你们过个好年。”腊月初十,江西省抚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陈素芳带领班子成员,到挂点帮扶村罗湖镇邹阳村,为困难群众送上慰问品和慰问金,并致以新春的美好祝福,让困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脱贫户江红前几年没少吃苦,老公去世得早,一家四口中,江红本人为语言三级残疾,婆婆年老体弱没有劳动能力,儿子小辉患有慢性肾小球肾炎,只有女儿小琴在市里打工,挣钱补贴家用。“她家的日子过得是真苦。”抚州市民政局驻邹阳村第一书记陈娜说。
工作队入驻邹阳村后,联合村干部开展地毯式摸排。了解到江红家的情况后,立刻将她家列为重点帮扶对象,开展精准帮扶:聘请江红在村内做保洁工作,安排小辉从事公益性岗位,鼓励其利用闲暇时间在附近打零工。
“现在,小辉在村内快递站兼职,病情也稳定住了,家庭年人均收入达2.1万余元,生活有了较大的改观。”陈娜说。
这个春节,家里的日子改善了许多,江红也格外重视,吃的、喝的、用的没少准备。“大家对春节都很重视,别看她家不富裕,也得好好筹划一下。”陈娜说,贴春联、写福字,该有的一个都不少。
一旁的江红,做着手势,不停地表达着感谢。
从江红家出来,顺着大路往南走,就是脱贫户吴颗的家,门口贴着一副对联:“福旺财旺运气旺,家兴人兴事业兴”。
“兴旺发达”是吴颗家美好的愿景,可现实却没那么“友好”。
吴颗一家四口,除了大儿子小棠身体健康、在上海务工外,他和小儿子小华均为肢体残疾,妻子是精神障碍患者,长期在抚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治疗。
“小华的残疾并不重,只是行动稍受影响,仍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陈娜说,可是找工作时还是屡屡碰壁。
为了让小华能够早日找到合适的工作,工作队和村干部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帮助其寻找合适的岗位。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华终于在抚州勇业铜业公司找到务工机会,家庭年人均收入近1.6万元。
收到市民政局送来的慰问品和慰问金,吴颗一个劲儿地表示:“谢谢国家这么好的政策,感谢您来看望我们,我一定会好好生活。”
“我们每次去走访,都只看到吴颗一个人在家。这次也不例外。”陈娜说,“他告诉我们,春节孩子们都会回来,跟他过个团圆年。”
有了政策的扶持、工作队和村干部的帮助,吴颗一家正满怀信心奔向幸福美满的明天。
同样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的,还有王洪一家。
她家五口人,丈夫早亡,婆婆年迈,三个子女均在读书,仅靠她自己的务工收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别看她家压力大,但对孩子的教育一点都不含糊。”陈娜说。
2021年,王洪大女儿考上大学时,村里帮其多方申请了助学金,共计7000元。工作队将她家的情况报告至帮扶单位市民政局,市民政局为她家发放了3000元临时救助金。目前,依靠王洪的工资以及享受的各种帮扶,家庭年人均收入已达1.2万余元。
“现在苦点、累点没关系,等孩子们出息了,家庭条件会变得更好。”王洪对未来充满信心。
如今,邹阳村面貌美了,村民生活甜了。“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推进产业项目发展,增加劳动力就业岗位,让更多的困难群众共享乡村振兴成果。”陈娜说。
欢声笑语回荡在农家院
朱 钊
1月25日,北方小年。位于秦岭脚下的陕西省眉县横渠镇石马寺村下起了星星点点的小雪。村里的搬迁安置点里,一片片安放在楼房顶上的光伏发电板、一辆辆停放在街边的小轿车展示着村民们的美好生活。走进各家的小院,欢声笑语中春节的气氛迎面扑来。
脱贫户马三民的家中,一家三口正忙里往外,打扫庭院、悬挂灯笼,妻子程新玲忙活中不忘给儿子安排任务:“明天一早赶紧到镇上再割些肉、买些菜回来,你姐一家过年肯定要来待几天,我去年在县上参加就业培训时学到的川菜和小吃,就能做出来给大家尝尝了!”
儿子马驰一边答话一边给父母讲述自己在西安上大学的经历:“校园大得很,图书馆、体育馆都是免费进,去年9月到校后,教育部门资助的6000元就打到我的卡上了,加上入学时咱县上爱心人士资助的3000元和学校每月的生活补贴,我在学校就够用了。”马驰说,这学期自己的成绩名列前茅,下学期自己再努力争取拿学校的奖学金。
听着娘俩的对话,马三民由衷地感到欣慰,自己在西安务工再辛苦也有使不完的劲儿。2021年9月,销售完家里的猕猴桃后,他就到西安一处工地当粉刷工,算下来,每月能净挣5000元,加上果园每年15000多元收入,全年收入还算可以,赶除夕前给家里添置几件家具没问题。
好日子来之不易。2016年,县民政局派驻石马寺村的工作队了解马三民家里的贫困情况后,建议他家在2亩缓坡地上种植猕猴桃,搭上全县的“产业快车”。新建园每亩1100元补贴、未挂果果园每年每亩338元补贴、小额无息贷款20000元、技术指导每年2次、果品销售合作社提供信息……随后,经过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和驻村工作队的对接,一整套产业帮扶措施接踵而至,4年时间,让马三民家的地里结出了人见人爱的“金蛋蛋”“致富果”。
说话间,村干部给马三民送来了红灿灿的不动产登记证。“这个证就是房子的身份证,有了证就有了产权。”听着村干部的介绍,马三民笑得合不拢嘴。
接过“红本本”,马三民回忆起自家几年前的搬迁经历。搬迁前,马三民家几代人都居住在2公里外的小安沟里,土薄地贫不说,夏季吃水难、秋季淋雨多、班车到不了,是远近闻名的穷乡僻壤。2016年,经过综合研判和多方协商,镇上将小针沟、小安沟内的贫困家庭全部搬迁到本村山下的开阔地带,在那里统一规划、统一施工建设搬迁小区,水、电、路、气等设施全部接进家门,路灯、广场、绿化配套到位。村上还在搬迁点设立了社会事务代办点,社会救助、养老保险、医疗报销等公共服务全部实现就地办理,村民农闲时还可以到本村的社区工厂务工。住上宅基地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8平方米的楼房小院,马三民自己掏的钱还不到10000元,全村像马三民一样的搬迁户共有33户,货真价实的搬迁政策让这里的贫困群众拔掉了“穷根”。
如今,脱贫攻坚已圆满收官,县上又压茬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搬迁点上符合条件的群众依然享受着产业就业、医保保障、民政兜底等方面的政策。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后,脱贫群众的底气、信心更足了,盘算着新的生活。
“我想再学学猕猴桃种植技术,明年产量高了多卖钱!”“我过年后去西安务工,争取买辆车,外出方便就能多干活了!”“我要好好学习,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回馈帮助过我的好心人!”谈起新年愿望,马三民全家人的欢笑声回荡在农家小院里。
背着背篼去“赶场”
徐 鹏
一大清早,贵州省石阡县花桥镇大街上便热闹非凡。各式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不绝于耳;各种食物的香味扑鼻而来,让人垂涎欲滴。恰逢春节前“赶场”日子,大街装扮得喜气洋洋。
吃过早饭,水尾村75岁的罗宗坪老人背着背篼去“赶场”。老人走路有些慢,但在热闹的大街,他脸上带着笑一逛就是一早上。
回家时,他那大大的背篼却只装着些许想吃的水果蔬菜、日用的纸巾和一副红红的春联。
罗宗坪年纪已高,听力不太好。多年前老伴去世后,他随已婚的独生女儿到湖南省常德市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因不习惯那边的生活,独自返回村里居住。女儿家里经济并不富足,罗宗坪老人知道女儿生活的难处,不愿意多给女儿添负担。
民政工作人员了解到老人的情况后,将他纳入特困供养户。同时,协同村里对其房屋进行了改造,帮助他修建了70平方米的砖混房屋。铜仁市民政局驻水尾村工作人员时常上门帮忙打扫卫生,叮嘱他注意用火、用电安全。罗宗坪说:“感谢你们哟,民政部门每年给我那么多钱,你们也时常来送米、送油,莫看我一个人住,吃穿住用都不用愁了,日子会越过越好。”
前不久,铜仁市民政局、铜仁市慈善总会在水尾村开展“寒冬送温暖·关爱暖人心”慈善救助活动,给罗宗坪送去了1000元春节慰问费,同时送去了棉衣、鞋子等物资,传递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社会的温暖。
“去年,民政部门给我特困供养费近一万元,加上惠农补贴、女儿给我的赡养费、养老金和村里产业分红等,差不多有一万七千多块!”脸上布满笑容的罗宗坪说:“莫看我背篼里空空的,我赶场只是为了图个热闹,有政府的关怀和保障,物资什么都不缺,年年都是幸福年!”
“赶场”时,52岁的脱贫户周吉辉从人群中挤出来,口里哼着欢快的小曲,将手里的一袋水果放在摩托车上。周吉辉赶场逛的时间多,买的东西少,骑着车载着妻子就回家了。
“现在有钱了,叫儿子在网上买点其他地方的特产,让家里人也尝尝鲜!昨天已经清空了购物车,只等两天后骑车去拿个快递就行。”周吉辉笑着说。
周吉辉家原来房屋偏僻又破烂,还有孩子上学,仅靠他和妻子务农收入,生活压力特别大,只有过年过节才上街购置些年货,想吃外面的特产那是有心无力。
2014年,周吉辉一家纳入建档立卡户时,年人均收入才两千余元。2018年退出贫困户序列时,已经住上了小洋房,成为村民口中的“殷实户”。
周吉辉的富裕路是靠勤劳奋进一步步闯出来的。“当年我还在家务农,村里喊我参加镇里民政股办的农民工就业培训,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就去参加了建筑班培训。”这是周吉辉家庭的转变折。学习建筑技能后,周吉辉先是跟着师傅干些小活,后来渐渐开始主动包些小工程。“日子越来越旺,靠的是勤劳。”他这样说。
作为曾经的低保户,周吉辉一点不觉得丢面子:“民政部门在我困难时为我兜底,也是在为我们农民的脱贫路筑基。没有民政救济我困难的家庭,没有民政部门办的培训班,我就没法学到手艺,如今的幸福生活也就无从谈起。”
“赶场”回家,背篼与购物车并不是想象中那样满载年货,正是这背篼和“购物车”,体现出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国家落实的每一项好政策,让人民群众享受着愈发美好的幸福生活。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2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