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致敬白衣天使,以平凡之躯托举生命之重——第四十九届南丁格尔奖获奖者座谈会侧记
2023-09-05 23:12  浏览:992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为防找不到此信息,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俯身在病床旁,她们用爱心、真心、热心、细心、责任心,以及专业知识为患者解除病痛。她们秉持“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把热爱、进取和责任刻入生命的年轮,把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镌刻在心中。

9月5日,在北京市召开的中国红十字会第四十九届南丁格尔奖获奖者座谈会上,获奖的护理工作者分享多年的工作经验,交流职业信仰,探讨对护理事业的期许。


到患者最需要的地方去

“当我刚进入麻风病区时,心理落差很大,有时候会做梦,梦到自己染上了麻风病。许多人曾问我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虽然我有选择权,但这些患者没有选择,只要这里还有患者,我都会留在这里。”海南省第五人民医院麻风病区护士长邢少云如是说。

1995年,邢少云从海南省卫生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海南省第五人民医院华东院区。“那时,院区没有一条水泥公路,也没有完好的医疗设施。我面对的是256名麻风病患者。如今,这里还剩55名休养员。是他们发自内心的微笑和一声声‘阿侬’,让我觉得这些年的守护是值得的。”

“能感同身受、愿意付出,尽应尽之责,服务每一位患者。”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护理部主任、重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副院长甘秀妮这样理解南丁格尔精神和红十字精神。

护理工作是琐碎而复杂的。甘秀妮首创了门诊全陪诊志愿服务,走到孤老、残疾、孕产等脆弱就医人群的身边去,累计服务超过2万人次。她推动成立医院红十字会和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带领全院2000余名志愿者积极参与人体器官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无偿献血、急救技能科普等工作。她走进城市社区养老机构,深入大山深处患者家中,开展义诊工作。

面对突发状况,她也未曾缺席。1985年重庆市大溪沟下水道爆炸救援、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都有她的身影。新冠疫情期间,她主动请缨参加湖北省、上海市和重庆市的患者救治。其间,她还组建了重庆市第一支新冠重症ECMO护理团队,完成了孝感市第一例重症患者徒手盲插鼻空肠管。

孜孜不倦,勇毅前行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时,我是大年初三从单位出发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内科原科护士长、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总队秘书长刘小娟作为北京援鄂医疗队年龄最大的护士,第一个进入隔离病房、照顾患者,分享经验、规范流程……经过65个日夜奋战,53岁的刘小娟成为了同事眼中永不知疲倦的“我来”“我去”“我能行”的老大姐。

“有人问我是否害怕,说不害怕是假的,但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永不停歇地当一名护理志愿者。”2003年非典疫情来袭,刘小娟也曾作为护士长逆行出征,毅然奋战在病区。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她带头为患者清洁身体,更换被单,安抚患者情绪。她十几年如一日带领医院志愿者为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社区孤寡独居老人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参与红十字会组织的“博爱在京城,健康基层行”活动,义诊服务上万余人次。

2020年初,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张颖惠作为山西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护理队长,带领6家医院100名护士驰援武汉救治新冠重症患者。事实上,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她也是医院第一批、科室第一个深入病房的护士。

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是张颖惠孜孜不倦的追求。援鄂期间,为了让每位护士工作时间均等、休息时间均衡,同时保证工作质量,张颖惠自主创新研发了“循环矩阵、任务均衡”排班法,使团队不仅高效运行,还保障了护士的身心健康,在医疗队中广泛推广应用。“我常和年轻护士讲,没有突然发生的病情变化,只有病情变化被突然发现。因此,我们要离患者近些,更近一些。”张颖惠创新开展危重患者床旁一小时查房,构建日巡查、月督导、季质控护理体系,率先完成山西省内首例三腔营养管盲插术。

万里驰援,护佑生命

护佑生命是所有护理工作者最本质的价值追求。在援外医疗舞台上,一个个身影穿梭,跨越国界、种族、信仰,留下胸怀大爱、无私奉献的中国形象。

“要努力在保障全人类健康与和平的征途上交出一份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合格答卷。”提起执行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和谐使命—2018”等军事卫勤任务,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护师、血透室护士长陈静眼神中难掩激动。

2015年,陈静踏上了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之路。100多个日夜,面对未知的病毒和较差的防护条件,她和战友们快速搭建简易救护所,为疑似感染患者分诊、治疗和护理。

扬帆远航,播撒爱的种子。2018年,陈静的身影出现在“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上,跟随医院船一起“劈波斩浪”,历时8个多月到访11个国家,凭借过硬技术赢得了当地患者对中国护理技术的高度认可。时隔四年,2022年,她再次登上“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为当地民众提供服务13488人次、开展手术37例,迎来了“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上第7名“方舟宝宝”。

同样是在利比里亚,赵雪红亦在用自己的真情汗水浇灌梦想花开,被当地孩子们亲切称作“中国妈妈”。

2015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副主任赵雪红随中国医疗队奔赴埃博拉疫区前线。在简陋的板房医院里,赵雪红伴随着浓烈的消毒水味道夜以继日治病救人,为当地进行防控知识培训。

三层防护服闷热无比,可一看到感染埃博拉的患儿在隔离区的无助和恐惧,赵雪红便以超乎寻常的勇气,进入病房陪伴埃博拉患儿,帮他们克服恐惧。同时,她还与队友一起探访“埃博拉遗孤”,为这些孩子们体检。在护理岗位上38年,赵雪红正是在一次次医疗援助和人道服务中践行初心和使命。

“海拔3000多米,地表温度高达60摄氏度,26天的坚守,我们实现了‘输血’到‘造血’防疫方针的转变。”回忆起2020年赴非洲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指导新冠疫情防控,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部主任、华西护理学院副院长蒋艳历历在目。

“在28年护理生涯里,我参与过应急救援、抗击疫情、援外救助。我为自己是一名护士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曾牢牢扎根基层的蒋艳,曾在四川省泸州市驻足14年,长期照护偏远山区的乙脑、麻疹、艾滋病患者。而后的14年,她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培育高层次护理人才、创新患者全程管理模式不懈努力。

“从南丁格尔创立护理专业之日起,护理工作便与人道主义精神和以关爱生命、救死扶伤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密切联系在一起。”蒋艳目光坚定,“我始终相信,我所从事的护理事业是人民和社会所需要的,值得我们用毕生精力和全部智慧去努力追求、不懈奋斗。”

文:健康报记者 王潇雨 段梦兰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徐秉楠 陈飞


发布人:f856****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