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天看微信读书,《突围》中说:“所谓的富人,很多只是表面上风光,真实的日子非常难过。像钱荣成就是这样,一群讨债鬼在屁股后面追赶,睡觉都不踏实,面子和尊严遭到百般蹂躏,一颗心早被踏烂了!”
是啊!现实生活中就是有这样的大老板,人模人样的,人们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他们,只是他们每天晚上十二点也回不了家,即使回到家,还有好多事儿等着,好多人等着,有的炸弹或氢弹号的手机也是摆色,不敢开。这样的日子不好过。
2、“人生总有惊涛骇浪,能喘口气的安全岛是家,能给你安全感的也只有亲人。”
这句话说到心坎里了,朋友,关键时刻掉链子比比皆是。
3、毛姆作品中说:“有时作家会选取某个非常普通的人,并根据他创造一个高贵、克己和勇敢的人。他在此人身上发现了某种意义,这种意义是和此人一起生活的人们所忽略的。然后,原型就非常奇怪地变得让人认不出来了;只有在你表现的是个有瑕疵或是有荒唐小缺点的人物时,他才会马上被别人认出来。由此,我消极地得出结论:我们是通过缺点而不是优点了解我们的朋友的。作家很少愿意去得罪人,并且他竭尽所能去保护自己的原型;他把自己创造的人物放在不同的地方,让他们以另一种方式谋生,可能还把他们安置在不同的阶层;但他没法轻易做到的是改变他们的容貌。人的外形特征影响着他的性格,反过来,他的性格则以此人的容貌——至少大致如此——被表现出来。你没办法把一个高个子变矮,同时却在其他方面保持不变。一个人的高度给了他看周围环境不同的视野,他的性格因此改变。你也没办法不露痕迹地把一个娇小的黑发女子变成高大的金发女郎。你不得不保持他们本来的面目,否则你就会丢失他们身上原本打动你从而让你希望将其收入书中的某些特质。但没有人有权拿书本上的一个人物说:“这说的就是我。”他所能说的只是:“我为这个人物的塑造提供了灵感。”如果他还有常识的话,他会产生兴趣而不是感到生气;作家的创造力和洞察力可能会向他提示一些有关他自己的事,了解这些事对他而言是有用处的。”
指导人们如何去创作。下午,觉得好闷人,出去走走,来到小卖部,看到四个婆姨在打双升,我仔细端详这四个女人,是否能看出精神状态的东西,为创作提供素材,只是怎么看也提供不出精神方面的东西来。觉得是一群幸福的女人,个个吃的胖胖的,虽说有一个觉得是精明,也看不出精明所在。有一个洒脱,脸上却充满了傻气。有一点是肯定的,自私,小气。只是不知道怎么去表达。
看了深受启发,谢谢今日的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