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 姜伟
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大在党和国家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大会报告站位高远、主题鲜明、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气势恢宏,是举旗定向、引领复兴、兴党强国的政治宣言,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纲领,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纲领性文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时指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人民法院十年来的司法成就可以提供佐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最高人民法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定分止争、违法必究的审判职责,人民法院的司法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整体性变革,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以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为目标的司法管理体制已经建立,以司法责任制为核心的审判权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以防范冤错案件为重点的人权司法保障机制逐步健全,以规范审判权为中心的监督制约机制正在完善,以繁简分流为依托的多层次诉讼程序格局不断健全,以便民利民为宗旨的诉讼服务体系全面建成,以司法人员分类管理为基础的职业保障制度已经形成,以网络司法为标志的智慧法院建设深入推进,司法质量、诉讼效率和司法公信力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可持续。
2015年,人民法院大力推进立案登记制改革,从源头上杜绝了“有案不立、有诉不理”的现象,人民群众从此告别“立案难”问题。2016年,人民法院全面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充实司法一线审判力量,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有效缓解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诉讼难”问题。自2017年起,各级法院经过三年努力,大力清理久拖不决的执行案件,建立社会联动惩戒机制,如期实现“基本解决执行难”阶段性目标,有效保障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2019年,人民法院启动“一站式”诉讼服务体系转型升级,能调则调,当判则判,大大减轻了当事人“诉讼累”问题。在此,可以列举一组数据,说明人民法院司法工作的实践成效。
——人民法院认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依法惩治各类犯罪。近十年来(2013年至2022年8月,下同),全国各级法院审结一审刑事案件1100余万件,每年审结刑事案件数量总体平稳,严重暴力犯罪呈明显下降趋势,年均下降5.08%。2021年人民法院判处的刑事案件中84.6%的案件都是三年有期徒刑以下的轻刑案件,证明我国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向好。
——人民法院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近十年来,全国各级法院审结一审民商事案件约1.13亿件、年增长率为10%左右,办结执行案件6200余万件,平等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人民法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近十年来,人民法院依法审结涉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婚姻家庭等民生案件3600余万件。审结行政诉讼案件210万件,年增长率为12%左右,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人民法院坚持罪刑法定、证据裁判、疑罪从无原则,强化人权司法保障。近十年来,依法宣告被告人无罪9374人(其中,公诉案件被告人5471人,自诉案件被告人3903人),确保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原则,通过审判监督程序纠正聂树斌案等重大刑事冤错案件共62件126人。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法院受案数量持续攀升,从1978年的50余万件,经由2013年的1421.7万件,增长到2021年的3351.6万件,案件数量增长66倍,结案标的额近50万亿元。在受理案件数量快速上升的情况下,近年来,全国法院结案率持续上升,均超过当年新收案件数,表明旧存案件数量逐年减少。2018年结收比100.46%,2019年为100.94%,2020年为101.49%,2021年全国法院结案数首次超过3000万件。
——人民法院司法工作呈现出稳中向好、良性发展的态势,司法公信力全面提升,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近年来,涉法信访总量、涉法进京访总量呈下降态势,2018年同比分别下降0.5%、3.4%;2019年分别下降10.5%、40%;2020年分别下降16%、71.8%。考虑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因素影响,2021年同比略有上升,但信访总量、进京访仍然低于疫情前的201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们对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赞成率屡创新高,2015年超过90%,2020年、2021年、2022年均超过96%。世界银行《2020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认为,中国的“执行合同”指标在19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5。其中,评价民商事司法工作的“司法程序质量指数”,中国连续两年位居全球首位,被评价为这一领域的“全球最佳实践者”。
人民法院的实践成就凝聚成为推进国家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的有益经验。一是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始终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根本特征和政治优势。二是坚持科学指导。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三是坚持司法为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司法必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四是坚持公正司法。公平正义是司法工作的价值追求,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五是坚持中国道路。始终坚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六是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定不移推进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持续解决司法领域的突出问题。七是坚持科技驱动。不断推动智慧法院从技术应用向规则治理和制度构建迈进,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八是坚持监督权力。持续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权力制约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加强对审判权的监督制约。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全面依法治国的论述提出了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新要求,期待之切、谋划之远、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更为丰富、更高标准、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新图景,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动员令和进军号。我们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大会报告关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号召,认真贯彻落实“严格公正司法”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通过“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进一步理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重要意义,“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全面印证了中国道路的成功。新时代十年法治建设的伟大成就,让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有自信、有底气、有定力。我国司法的三大成就已经被世界同行视为中国司法文明的显著标志。
一是中国的司法公开力度史无前例。中国司法公开的规模和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力度最大、进步最快、在线程度最高。2013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一体推进审判流程、庭审活动、裁判文书、执行信息四大公开平台建设,让司法公正看得见、可监督、能评价。最高人民法院于2016年开通的中国庭审公开网,截至2022年10月31日,共直播案件庭审超过2052万件,访问量超过533亿人次。其中,有一个案件的点击量达一亿多人次。2014年上线的中国裁判文书网,是全球最大的裁判文书资源库。目前,已公开裁判文书超过1.36亿篇,访问总量超过965亿次,用户覆盖2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是中国的诉讼服务体系独树一帜。我国已建成联动资源最多、在线调解最全、服务对象最广的中国特色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创建了中国特色定分止争新模式,让老百姓走进一个服务场所、通过一个网络平台,就能基本解决来法院诉讼的所有问题,最大限度地消除当事人的诉讼不便,人民群众满意度评价超过95%。目前,诉讼服务已向网上延伸,实现诉讼服务全年无休、24小时“不打烊”。
三是中国的智慧法院建设全球领先。2016年是中国智慧法院的建设元年。我国法院与时俱进地应用数字化技术,充分发挥信息科技智能化、精准化、可视化等优势,全国3519家法院实现“一张网”办公办案。2017年,我国在世界上首设互联网法院、移动微法院,全面构建智慧法院,在线诉讼从有线向无线、从PC端向移动端延伸,推动了诉讼模式的变革,当事人及诉讼参与人可以随时随地参与诉讼。智慧法院的法理表达就是数字正义,是更加便捷的正义、更加精准的正义、更加普遍的正义、更加接近本质的正义。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全球,三年来,我国法院工作没有按下“暂停键”,维护公平正义不止步,在线诉讼成为常态化诉讼模式。我国网络司法逐步从技术应用、机制探索向规则治理转变。最高人民法院陆续出台《人民法院在线诉讼规则》《人民法院在线调解规则》《人民法院在线运行规则》,构建“中国特色、世界领先”的线上线下双轨并行、有序衔接的司法新模式。
党的二十大关于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工作要求令人鼓舞、催人振奋,也让广大司法工作者更觉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并以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积极主动地投身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以法治护航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面向未来,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已经逐步显现,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创造更高水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文明。
本期封面及目录
《中国审判》杂志2022年第21期
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总第307期
编辑/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