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刚刚过去的5月,有关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的负面信息不断曝出,北京市更是在10天内查处了3家核酸检测机构。事关疫情防控大局,社会关注度高,官方处理和回应也比较及时。后续,北京还会对可疑病例和阳性样本检测全流程追溯,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监管。事实上,影响核酸检测质量的,不仅仅是检测环节,采样环节同样重要,应彻底深究核酸检测各环节的漏洞,加强全链条质控。
第三方检测机构出现问题被曝光,实验室环节是主要风险点。从已披露的信息中可以看到,有机构超能力承揽检测业务,造成超过承诺时间出具检测报告,甚至出现“假阳性”报告;有机构稀释样本进行多管混检;还有机构将未检测样本谎报阴性……除了为降低成本而故意为之,操作不规范、样本受到污染、耗材质量不达标、实验室内环境污染以及检测机器维护不到位等,都可能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出现“假阳性”“假阴性”的情况。相关案例的曝光,应当引起核酸检测机构和监管方的高度警觉,必须严格审视和监督实验室的运营状态,对发现的问题展开问责和整改,从而堵住检测漏洞。
核酸采样环节同样存在质量安全隐患。近日,北京一核酸检测点因样本保存液过期被处罚。还有核酸检测机构在巡检中发现,有采样人员持假护士执业证上岗。相比这些不易被发现的风险点,也有居民从自身体验出发,对采样方法产生质疑。目前大规模人群核酸筛查时多采用咽拭子采样,采集咽拭子的具体位置是在咽峡两侧、扁桃体隐窝以及咽后壁。然而,很多人反映被采样的部位五花八门。有医务人员直指,在舌面、牙龈、硬腭或者软腭上沾一沾、擦一擦是缘木求鱼。另外,有人反映,个别采样人员并没有做到每次采样后都及时手消。此前还有曝光的视频显示,有采样点工作人员提前批量拆封采样棉签。
采样质量直接关乎检测结果,进而影响对疫情的判断,重要性不言而喻。采样工作看似简单,实则涉及防护服穿脱、样本采集、环境消杀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又涉及多个步骤,确保每个环节、每个步骤规范操作至关重要。当前,为满足大规模采样需求,多地、多个机构面向社会启动了核酸采样员招募工作,做好采样人员岗前培训和采样过程质控,应当成为相关部门和机构的重要关切。
核酸检测的获利预期,让一些新成立的检测机构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国家集采和业内竞争加剧的双重作用之下,核酸检测的利润率有所下滑,个别核酸检测机构因此铤而走险。对这些机构,理应依法严惩,以起到震慑作用。而对于大部分核酸检测机构的监管,还是要聚焦标本“采得到”“不变质”“测得准”等环节,对采送检报全流程严格管理,确保核酸检测质量安全。
需要提醒的是,当前,大城市正逐步建立15分钟核酸“采样圈”,可能会有更多第三方检测机构进入这一领域。做好源头质控,从一开始就仔细甄别入场企业的资质水平,防止有人浑水摸鱼,无疑十分重要。
文:陈木辛(媒体人)
编辑:管仲瑶
校对:马杨
审核:徐秉楠 闫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