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有深度的学者风度”
2023-06-11 07:08  浏览:588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有深度的学者风度”

友人捎来李在中先生的《朵云封事》(北京出版社2018年9月版)一书。于病中穷日读之而毕,犹久久不愿释卷、久久未能释怀也。

是书收文30 篇,首篇《“中央博物院”的悲剧——记博物院事业中一项理想的真精神》 及书中附录的《李霖灿先生日记摘抄》《凄风苦雨葬斯人——记董彦堂恩师之丧》《董作宾先生的生活艺术》的作者是李霖灿先生 (书中还收有李霖灿手绘图片多种),是李在中先生的父亲。首篇之后是李在中先生继之而写的《经师与人师——从李霖灿先生日记中的董作宾先生言行来谈》等29篇。父子档“笔锋常带感情”的风格如出一辙,他们共同讲述“中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故宫博物院和国立艺专等“机关”的人和事。


《朵云封事》书影(中评社资料图)

书中“有深度的学者风度”一语,深深打动我的心。在我看来,“有深度”者,不浅薄也。对学问的追求深入而不肤浅,对学界友人的态度宽厚而不轻薄,始合于“有深度的学者风度”。书中所记和提及的傅斯年、董作宾、李济之、李霖灿、李晨岚、曾昭燏、和才、蒋复璁、潘天寿和蔡元培、胡适之、丁文江、蒋廷黻、宋胤伯、滕固等一代学人莫不如是。我读书中“ (抗战时期)‘中博’在一个张氏宗祠中办公。......电灯也谈不到,煤油灯就是珍品,据我那时所知,只有董彦老 (汪按,即董作宾) 书斋中有这么一盏奢侈品,那还是傅斯年先生特意从战时首都重庆带来的,因为彦老是一位开夜车做工作的学人,没有一盏较亮的灯,怎能写出那一部划时代的殷历谱呢”一节,心里满满的都是感动,而类以的情节书中比比皆是。读《朵云封事》,我愿“有深度的学者风度”成为学界的普遍号召和普遍追求。

作者简介


汪毅夫先生,1950年3月出生,台湾台南人,历任上山下乡人员、邮递员、学员、教员、研究员、公务员和退休人员。学术著作有《闽台区域社会研究》等18部,300余万字。


主播介绍

高琦,资深媒体人,“京彩台湾”新媒体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广天下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朝阳民革青委会副主任。录制有中宣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十四五规划》等多部有声作品;朗诵代表作品《脊梁》《等待天明》由央视、新华社等媒体发布并成为网络热搜;纪录片作品有《新丝路密码》《刘亚楼》《织梦年代》等。

栏目介绍


汪毅夫先生著作《顾盼两岸》,收录了作者自2019年元月起“在手机上用手写输入法写作”并陆续发表在中评社、中评网上的286篇文章。

对于“两岸关系已无联结点”的悲观论调,作者认为,“我写的学术段子(文史笔记)两岸都有读者关注,我讲的两岸故事两岸都有热心受众,这不就是一个联结点吗?每念及此,老旧的手表又上了一回发条。”正如作者所言,退休之人该放下的全放下了,惟此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应该是吾人一生的志业,不放下,也放不下呀!

《顾盼两岸》有声版上线之际,正值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时,也是京彩台湾继《话说两岸》之后,再次为广大读者提供“生动鲜活”的新媒体“选修”内容。

让我们通过《顾盼两岸》的字里行间,感悟海峡两岸方方面面的联结点,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在“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征程上,凝心聚力促发展,驰而不息抓落实,立足岗位作贡献,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感谢

汪毅夫先生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中广天下(北京)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对本专栏的大力支持

-THE END-

京彩台湾

微信号: bjs tb2017


发布人:e86b****    IP:183.195.8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