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他用74首诗,一举摘得盛唐诗坛“七绝圣手”的桂冠
2023-09-16 14:15  浏览:1225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为防找不到此信息,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开元盛世,京都繁华。

文人们为了实现人生理想,纷纷赴京洛谋求机会,一时之间京师人才云集。据薛用弱的志怪小说《集异记》记载,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也在当年庞大的京漂队伍中,他们志趣相投,经常结伴交游。如果事实成立,这一时间大概率是在734年王昌龄考取博学宏词科前后。那个时候,47岁的王之涣受人诬陷愤而辞官,正四处游历散心;30余岁的高适则在边塞求职失败后,转而南下长安准备科举考试。

文人即便落魄也不改风流本色。

某日天降微雪,这三位大哥无所事事相约到旗亭喝酒。酒酣耳热之际,酒楼里进来十几个伶人,大概是天气寒冷无有生计,艺人们也来喝酒聊天放松放松。喝得高兴,艺人们现场弹奏流行曲艺为自己助兴。这下子原本还避在一边低调观望的诗人也嗨了起来,三个人居然还打起赌来,说“我们几个虽然诗名在外,但难分高下。今天机会来了,等下我们就以伶人所唱词曲定胜负,谁的诗入歌词多,谁就是优胜者。”

果然,一会儿就有伶人唱起了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第二个伶人唱的则是高适新诗《哭单父梁九少府》。令人没想到的是,第三个伶人唱的居然还是王昌龄的绝句。

三人当中王之涣最为年长,成名也最早,见此情况很不服气,就自信满满地对两人说“这些都是唱不出名堂的乐人,唱的内容都是下里巴人的歌,而不是阳春白雪的曲子。”还指着一干伶人中相貌最好的那个说:“等这位再唱,如果唱的不是我的诗,我就甘拜下风,如果是我的诗,那么你们就要奉我为师!”

那个伶人还真是给他面子,一开口就唱起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因此得意不已。

且不论这一则典故的真假,从中我们倒是可以看出王昌龄的绝句在他那个时代的流行程度。王昌龄的七言绝句也广受后世学者的好评,并被冠以“七绝圣手”的称号。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甚至有过“言绝句,唯王江宁能无疵类。”的至高评价。明人王世贞则认为单以七言绝句而言,王昌龄和李太白难分上下。他的弟弟王世懋同样推崇王昌龄和李白,认为“绝句之源出于乐府,贵有风人之致,其声可歌,其趣在有意无意之间,使人无处捉着。盛唐唯青莲、龙标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更为有趣的是,明清诗评家还热衷于搞唐诗的排行榜。沈德潜在《说诗晬语》里就提到过历代学者的唐七绝榜单之争:李沧溟推王昌龄“秦时明月”为压卷,王凤洲推王翰“葡萄美酒”为压卷。本朝王阮亭则云“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意思就是说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以及王之涣的《凉州词》并列压卷,终唐一世数千绝句,没有一首能比这四首写得好的。

一生郁郁的王昌龄定是怎么都想不到,无心插柳的辞赋小道,会让他在身后享有如此多的褒誉。

王昌龄留存下来的诗作有181首,七言绝句就有74首。要知道整个初唐百年,也仅有七绝128首,诗人们的七绝数量多为个位数,且绝大多数是应制诗,不仅数量不多,质量也不高。

至于与王昌龄同时代的盛唐诗人,王翰有4首,孟浩然6首,储光羲11首,高适14首,张谓5首,常建12首,李颀5首。王维的七绝造诣颇高,有19首。即便是盛唐时代以七绝边塞诗负名的诗人岑参,他的七绝也仅有31首。粗粗一算,盛唐这9位大小名家,总共也仅得107首七绝。而王昌龄一人就有74首,几乎与除岑参之外的8位诗人的总和相当。

当然,王昌龄得到七绝圣手的美名,可不仅仅是以量取胜的。

首先,王昌龄率先改变了初唐七绝的标格。

对偶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中极为重要的法则,尤其是在容量较大的长律创作上,对偶往往是诗人们控制诗歌节奏的不二法宝。七绝和七律都是应制诗发展的结果,也都经过装饰性对偶的滋润和培养。然而,对于尺幅狭小的绝句来说,对偶的过度使用往往适得其反。

当然,要写好绝句绝不容易,因为它篇幅短小,要在短短的28个字内做到起落有致,跌宕回转,这就需要诗人有极为出色的炼意和裁剪能力。讲究工整稳致的对偶手法运用不当,则会破坏节奏的起伏和情感的律动,使得诗歌呆板无趣。

王昌龄率先改变了初唐七绝的标格。

魏耕原教授在其《盛唐名家诗论》一书中做过统计,在王昌龄之前的重要诗人的94首绝句中,不对偶者仅28首,占比不到1/3,而王昌龄的74首绝句中,居然有63首不对偶,超过此前所有诗人不对偶七绝总数的2倍还多。

我们就以他的《从军行》其二为例,来看看破格的魅力:

《从军行七首》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琵琶、歌舞、新曲,本应该是一派纵情欢乐的景象,然而一曲《关山情》,却让边关将士们的思乡之愁密密升腾。到了后半段,则是一副静谧安宁的边关秋景:一轮秋月高悬空中,冷冷地照在长城之上。热闹歌舞和冷月长城,一动一静已然有了欲说还休的况味。整首诗歌没有运用一处对偶,却处处妥帖,所有的意象和情感自然而然地流淌,像极了一首优美的浓缩了的散文诗。

其次,王昌龄最早采用七绝组诗的形式,扩大了七绝表现的容量。

如果没有王昌龄七绝组诗的经营,就不会有李白大批量七绝组诗的出现,也不会有杜甫七绝组诗的扩大与更新,至少可以说七绝组诗在盛唐50年间不会发展得如此迅速。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王昌龄在七绝组诗的创作中,同样讲究诗法,谨守绳墨而绝不重复,更力避类同。比如他的《从军行七首》,不仅各篇发端峭拔,而且结尾也极富变化。有以景作结,如上文的“高高秋月照长城”;或以志为结,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或以事作结,如“辞君一夜取楼兰”。

这些诗篇的立意、结构、句法、用词均没有重复,与此同时,每一篇的词句也都毫无重复之处,可谓粒粒珠玑,具有独特的艺术创造性,并且以“矩阵”的形式大大扩充了诗歌表现的容量。正如胡应麟所言:“江宁《长信词》《西宫曲》《青楼曲》《闺怨》《从军行》,皆优柔婉丽,意味无穷,风骨内含,精芒外隐,如清庙朱弦,一唱三叹。”

再次,王昌龄开拓了七绝的表现空间,扩大了题材领域。

王昌龄的七绝题材涉及边塞、宫怨、闺情、宫词、行旅、怀古、送别、寄赠、题咏、宴会、观猎、音乐等,甚至还描写了江南女性和河上老人等各式人物。虽然比不上比他年岁稍晚的李白和杜甫,但与前代诗人相比,实绩异常显著。

世间的万有精彩都能被他纳入28字的尺幅之中,这其中既有“秦时明月汉时关”的边关苍凉,也有“忆君遥在潇湘月”的离别惆怅,更有“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小女子的幽怨。甚至孤独行旅中,无意间听到筝鸣声,也能被他赋予别样的诗意:

《听流人水调子》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大概是在晚年赴龙标上任的途中,孤舟夜泊,但见一轮微月清对枫林。起始一句,它就集齐了秋江晚来的三种景物,为我们构建出极其凄清的意境。江上有谁弹起了筝曲,“分付”一词用得极有灵气,既有弹拨之意,其中的意味又绝非演奏一类的实词所能传达于万一。恰如钟惺在《唐诗归》中所说:“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

游子的愁心亦随着筝曲起起伏伏,但他却在“断弦收与泪痕深”之间加了一景:岸边的山岭在万重千重的雨雾中若隐若现。貌似是画足之笔,实则蕴含丰富。弹到激越处,筝弦自断。此时”收与“一词便和”分付“一词遥相呼应,使客愁递进一层,从鸣筝始,以泪痕收。更为精妙的是,”泪“与”雨“亦搭成了譬喻关系,似乎在说听筝者的泪乃是筝弦收集岭上之雨化成。

以此一诗便可看出王昌龄七绝深婉含蓄、包孕丰厚的特征。他往往能运用诗歌语言的弹性和张力,使得层次丰富的意象间互相渗透和包容,从而达到尺幅千里的艺术效果,也给诗歌创造出无穷的意趣和想象空间。他能用七绝小诗刻画“黄沙百战穿金甲”的将士,在“战罢沙场月色寒”中,像“城头铁鼓声犹振”那样地“惊耳骇目”,也能用小诗深入到女性细微变化的内心世界。

七绝尺幅狭小,王昌龄却用它来开万有大境。有如国画的扇面,或如书法中的斗方,极尽变化之能事,为他在名家林立的盛唐诗坛,赢得了特别注目的重要地位。以小诗劈开通往“圣手”的通道,这本身就是一道罕见的风景线。

这便是王昌龄的价值所在,也是他七绝的艺术魅力所在。

发布人:36ca****    IP:183.195.81.***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