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12月4日, 总台《新闻联播》栏目《逐梦新程》系列报道播发了《创新驱动 向世界科技强国阔步前行》,提出我国已成功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该报道回顾了中央企业参与、主导的载人航天、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重大创新成果,“中国天眼”“人造太阳”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核能、特高压、5G等先进技术应用。小新为您分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系列报道《逐梦新程》12月4日关注:我国成功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向世界科技强国阔步前行。
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搭载着三名航天员成功发射升空,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在太空会师。一批批航天人筑梦太空、接续奋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长征五号系列火箭总设计师李东:“能够有幸投入这么一个伟大的事业,这是最让人自豪的,通过我们的努力,建设航天强国,建设科技强国,最终助力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胸怀星辰大海,开启伟大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提到新发展理念首要位置,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再到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日益凸显。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中国科技创新脚步毫不停歇,重大创新成果接连涌现。
凝聚态物理、纳米材料等一批重要前沿方向研究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大科学装置建设发展迅速,在材料、能源、生命、工程技术等7个学科领域布局框架已初步成型,“中国天眼”“人造太阳”等国际领先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为科研利器。
面向经济主战场,创新的动力源源不断注入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当中。在曾经研发世界最薄“手撕钢”的山西太钢,科研人员又研发出特种不锈钢新产品,实现了我国LNG海运和储存用基础材料领域的新突破。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十多年前的4.9万家增加到2021年的33万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12年的52.2%提高到60%以上。创新为中国经济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力。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关键领域和“卡脖子”的地方下功夫,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自控。
新能源、先进核能、特高压输电等技术不断突破;5G、区块链、量子通信等新兴技术加快应用;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激光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也在不断攻克“卡脖子”难题,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在茫茫太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有45颗卫星在轨提供服务,不仅可以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定位导航与授时服务,还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和提质增效。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谢军:“我们提出‘三高一优’的目标,‘三高’就是高稳定、高连续、高可靠优质的服务,确保整个北斗系统能够真正成为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用创新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新药物、先进诊疗技术等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高质量的创新成果。
进入新时代,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党的二十大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亿万中华儿女正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责任编辑丨陈婷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
内容来源|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