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从沙龙到学术酒吧:人文在场或成“文化景观”?
2024-11-03 19:27  浏览:698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从沙龙到学术酒吧:人文在场或成

“文化景观”?

@文/金泽香

近些日子,北上广颇流行“学术酒吧”。简言之,在酒吧举办以学术探讨为主题的交流。乍看内容,与常见的科研组会、科普讲座类似,最大的不同似乎只是场所。观者意见汹涌:

“感觉Bar就是单纯想营造一个卖点吸引受众去消费,就像前一阵子的野营和围炉煮茶这样。”

“和看脱口秀没区别,都是听个乐还能边喝边听,知识与酒精一起以一种古怪的方式被摄入,我觉得挺不错。感觉学术不应该是刻板的,以前古人可以论道,现在怎么就不能对酒畅谈了?”

“不好意思,这个世界真的有人在没有利益的情况下,还愿意和同样兴趣的人探索学术人文。”

“不理解!这么严肃的需要认真讨论的东西放在酒吧,是否也觉得这本身就是在说主讲或听众认为这是可以拿来消遣的。请社科文学不要再消减自己的严肃性了。”

质疑者中不乏“内行”。的确,景观消费时代,学术酒吧确有猎奇嫌疑,也因此让人揣测其真切太少,浮影过多。当下时代,学术思考与碰撞的乐趣也许只属于限定人群,当酒吧主动冠上“学术”的限定词,其作为消费场所便显得尴尬。对清吧文化并不算浓厚的都市而言,实非易易。

围 墙

那么,二者真的难以合体吗?

与常见的学术讲座不同,学术酒吧不是规整有序的课堂,沙发、凳、椅,听众随意落座,营造松弛愉悦的氛围。活动主题生动,一场社会学主题,打出的副标题是“从当地的一日三餐说起”。讲者有知名学者,也有某一学科的青年教师,在读生只要胆量够大,同样可分享。讲者与听众之间无确切师生之分,现场只有分享者与聆听者,距离在此消弭。在交流品质与酒吧生存之间寻求平衡,进而赋予空间新格调,则是属于经营者的难题。

而归根到底是,我们到底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在轻快的情境下,讨论某一或可深邃的话题。“小作文”几与“祥林嫂”同义的当下,在寒暄、八卦、新闻、乐梗之外,在课堂文本与严肃书写之外,年轻人仍有旺盛的思索与表达欲望。

学术思考既可在大学校园、研究院、图书馆等特定场所发生,也可在“无围墙”的酒吧、咖啡馆发生。人皆爱智慧,思考本就不局限于一时一地。

事实上,酒吧这一场景本就与人文有深度关联。

英国酒吧文化盛行,有人说,去英国不造访酒吧,相当于未曾到达,足见酒吧已融入城市肌理。不管所需的是酒意还是社交,文化人、艺术家更是酒吧常客,他们要么在此写作,要么与人高谈阔论,酒吧是他们的客厅、书房、餐厅。

海明威热爱酒吧:“不要理那些教堂、政府办公大楼或者城市广场,如果你想多体会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那么就花个晚上在当地的酒吧。”他曾于20世纪20年代常出入法国巴黎丽兹酒店酒吧,为纪念这位闻名于世的顾客,丽兹酒吧后来更名为“海明威酒吧”。

学者们也爱酒吧。《波伏娃激荡的一生》一书记述知识分子们在酒吧的场景:“他们中有些人在喝高了之后会变得比较好斗,雅克-洛朗·博斯特会攻击那些所谓的对手;萨特则变得爱争论,拒绝上车回家。有一天晚上,柯斯勒把出租车的车门砰的一声甩到了加缪脸上,把他眼睛都撞肿了。加缪喝多之后很容易发火。”

原本仅是寻欢作乐的酒肆之地,随不同族群、个体以及多样态生活方式变得日益繁复。酒吧还曾催生无数先锋派艺术——《放浪的美学:酒吧空间与后现代艺术》一文概括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现代派先锋艺术与酒吧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先锋派艺术的产生与酒吧有着特定的历史空间关系。”“20世纪60年代......在格林尼治村的酒吧里,后现代艺术的时间与空间诞生了。先锋派表演、波普艺术、行为艺术、摇滚音乐等后现代主义艺术在这里滋生蔓延。”

景 观

前往“学术酒吧”的有专业人士,也有“编外人士”。有人因课题,有人因兴趣,有人则干脆说“听一耳朵比不听好”。从客群需求看,前者为精进学术水平,偶尔造访酒吧只图新鲜有趣;一般听众则更像是学术酒吧的常客,或许也抱着点“知识崇拜”的意味。在知识并不稀缺的互联网时代,学术酒吧的线下消费功能大概与知识付费相似,且还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也许,学术酒吧营造的松弛是表面,数年间仍未缓解的“知识焦虑”才是关窍。近年来,通过网络平台讲学的刘擎、梁永安等知名学者以人文视角观照时代情绪,圈粉无数。深切体尝到知识与思考魅力的年轻人寄望提升认知获得更多正向回馈,于是不可避免地陷入“知识焦虑”。知识焦虑带来知识崇拜,一方面造就诸多“智识网红”,另一方面加速躁动——交流必见时髦术语,如“悬浮”“男凝”“茧房”;新媒体平台更惯见速读系列,如五分钟读完《百年孤独》。

知识需要日积月累,更需要内化的过程,找到自己的节奏,就无所谓掉队。速食对于培养深度阅读与思考习惯毫无裨益。同样,学术酒吧若长久以满足受众的“知道焦虑”为要务,止于浅尝辄止、囫囵吞枣的谈资,其前景想必不乐观。

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里写二十年代的巴黎,写左岸的年轻画家和作家。他们的浪漫、喧嚣、饥饿、创造,总在书店、咖啡馆或是酒吧——他们需要这间文化客厅。

“许多年后,是二战结束后许多年了,在丽兹酒吧,先前斯科特住在巴黎时的酒吧跑堂,如今的酒吧总管乔治,问起我来:‘先生,每个人都跟我问起的这位菲茨杰拉德先生,是谁啊?’”

“他是20世纪20年代早期一位美国作家......他也写了许多好的短篇故事。”

“他来酒吧多吗?”

“我相信是的。”

即刻拥有——

历史 | 人文| 美学 |科普|励志

联系电话:010-57350596

邮箱:hezuo@cyp.com.cn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上标注。)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人世间》 中国青年出版社 梁晓声/著



发布人:7ec8****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