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追梦路上的大湾人
2021-08-10 09:42  浏览:1401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本报记者 苏天真

■ 新闻背景

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是大别山革命老区重点贫困村,2014年全村贫困发生率达20.6%。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大湾村依靠发展“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特色产业,探索出一条具有老区特色的脱贫致富之路。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湾村,实地考察脱贫攻坚工作。

2018年,大湾村脱贫出列。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7120元增长至2020年的14450元。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其中10个集体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大湾村光荣上榜。

进山的路,曲折蜿蜒,盘山公路绕着山梁一圈又一圈。远处,民居在薄雾笼罩下恰似一幅幅山水画,绿水青山尽在眼底。山前屋后、田野坡面随处可见碧绿的茶园,还未进村,老远就能闻到浓郁的茶香。

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地处大别山腹地。“大湾好风景,出门就是岭,不是石头绊了脚,就是毛草割了颈”,是过去大湾村的真实写照。老区、库区、山区三位一体的安徽金寨,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大湾村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脱贫攻坚战以来,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一个个扶贫项目落地,“硬骨头”终于啃下了。

如今的大湾,是怎样一种幸福生活?

陈泽申乔迁新居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了大湾村村民陈泽申的家。

老陈原本有一个和睦美满的家庭,2003年儿子因病去世,随后儿媳改嫁、老伴离世,只剩下年幼的孙子与他相依为命,老陈的人生瞬间跌入谷底。是国家精准扶贫政策,让老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花石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王文亚带着记者来到一栋门前花团锦簇的两层小楼前,80平方米,这是陈泽申的新家。

“记者同志,我做梦也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多亏了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我现在是村里的生态护林员,加上打零工和种植养殖等,家里年收入4万多元。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给孙子找个媳妇。”老陈闲暇之余,就帮村里做保洁;茶叶上市缺人手时,他就到村里的茶厂炒茶;旅游旺季,老陈又成了村里的义务讲解员。

花石乡党委委员、大湾村第一书记余静介绍道:“六年前,村民们大多住的是土坯茅草房,年久失修,半数以上成了危房。结合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地质灾害救助政策,我们鼓励和引导群众有偿退出宅基地,给群众资金补助和补偿。很多贫困户搬迁时,不需要掏一分钱,有的还有资金结余。”

大湾村规划建设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安置困难群众129户439人,其中贫困户62户201人,村民住房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杨习伦夫妇的乡村进行曲

“老杨,今年茶厂收入低,我懒得做了。”正在锅台做饭的肖细雨,告诉灶下添柴的丈夫杨习伦。“那你回来好好把农家乐撑起来。下半年十里漂就要开漂了,农家乐一定会火起来。”杨习伦憧憬着,信心满满。

杨习伦、肖细雨夫妇依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加上20多万元借款,盖起一栋4层10多间房的农家乐,装修即将收尾,“细雨民宿”的招牌已挂上了。

20年前,肖细雨从湖北黄冈嫁到安徽金寨。“以前,我们住的是土坯房,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为了不让母亲担心,我总在娘家人面前讲日子过得蛮好的。”肖细雨说。

事实上,没读过书,也没技术,夫妻俩没有外出打工,上有老、下有小,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2014年,大湾村开始实施精准扶贫,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42户,杨习伦和肖细雨被列入其中。大湾村把目光锁定在茶产业上,新建和改造茶园400多亩,政府免费向村民提供茶苗,鼓励村民种茶、制茶。杨习伦夫妇新栽了五六亩茶园,办起农家乐,肖细雨还学会了炒茶。2017年,夫妻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这是黄精,再过一两个月都长大了。”杨习伦说,“农村要多业并举,东方不亮西方亮。虽辛苦,但能多挣钱。”老杨领记者来到一处用枯竹竿围起来的场地,“这里有宝贝,我亲手栽的,它叫‘七叶一枝花’,又名‘蚤休’,根茎入药,市场价格十分可观。”老杨悄悄开辟的生财之道,让肖细雨又惊又喜。

一年一度的金寨手工炒茶比赛过几日将在大湾村举行。为了给自家茶叶打品牌,肖细雨希望能参赛。大清早,她和丈夫来到乡农技站打探消息,站长叶长胜告诉他们:“你以公司名义参赛没问题。”“我今年不在村茶厂做了,想以个人名义参赛。”肖细雨说。

“回头我跟农委申请一下。”叶长胜说。肖细雨能否参赛,还是个未知数,但赛前的炒茶练习,肖细雨一刻也不敢怠慢,她坚信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肖细雨和记者说话时,民宿来了客人,“这里的房间不错,我来住过。”杨习伦上自家山场捕土鸡,客人要吃金寨吊锅鸡。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吊锅鸡上桌,满屋飘香,客人啧啧称赞。

汪达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深山遍地的映山红,预示着大湾村的茶叶季正式到来。每年这个季节,大湾人都会把时间花在茶园里,围着茶叶奔忙着,只要吃苦耐劳,每天都能赚到几百元。

村里茶厂只收片茶,汪达海的制茶作坊就成了村民销售芽茶的唯一选择。临近傍晚,记者随汪达海来到他的茶叶加工作坊。汪达海把白天收来的新鲜茶草,经过萎凋之后,连夜杀青、烘炒。白天收购茶草,晚上制茶,凌晨上市场卖茶,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这样的日子,汪达海要连续奋战50天。“我一直有一个想法,要把我们大湾茶叶做成品牌,形成品牌效应,那样才能做大做强。我坚信,这样的日子不会久远。”汪达海笑呵呵地说,眉宇间都是自信。

2019年大湾村十里漂项目正式实施,由汪达海负责组建和管理河道安全员队伍。安装警示牌、现场巡查、清理河道,汪达海带领安全员们,不放过漂流中存在的每一个安全隐患,确保开漂万无一失。

“开漂成功给我们每个村民都带来了利益。我们通过这个项目成了服务员、旅游工作者。乡村振兴第一句话就是产业兴旺,如果没有产业兴旺,就无法实现乡村振兴,又怎么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呢。”汪达海说。

大湾村正在蹚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建起了千亩标准化茶叶基地,发展了34户农家乐,还开发了马鬃岭、大湾漂流等景点,已形成茶、旅游两大支柱产业。2020年,吸引游客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效益3000多万元。

大湾人坚信,追梦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用奋斗迎接幸福。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8.10)

发布人:8de3****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