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出版社社长 浦善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鲜明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坚持理论创新、坚持“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赋予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中国特色、时代特色。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璀璨文明历史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最浑厚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突出优势,其中蕴含的华夏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具有跨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和永恒魅力,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天然、内在的契合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我们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遵循中华民族传承发展的历史逻辑,既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现实,又根植于古老的中华文明,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人文价值、道德价值、历史经验、民族智慧、精神品格深度结合,并融会贯通、提炼升华,是坚定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是坚持“两个结合”、勇于推进理论创新的思想结晶,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光辉典范,赓续了中华文脉,彰显了中华文化自信,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特别是近代以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和追求,具有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不朽的华夏民族魂以及浑厚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精神感召力,也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力度之大、措施之实、成效之显,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举旗定向,亲自谋划、亲自指导、全面布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弘扬,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复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实现了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的飞跃,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就,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明显提升,为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实现历史性变革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为人民出好书理念,着力展现党和国家发展历程,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指示精神,按照民政部党组通过的《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民政出版工作具体措施》要求,充分发挥中国社会出版社民政文化建设主阵地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政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民政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一是时刻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为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指明的使命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牢牢坚持党性原则,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和宣传纪律,把对正确政治方向的深刻理解,扎实体现在图书选题策划上,生动表现在书稿编纂中,有效地运用在审校把关上,切实把好政治关、内容关、质量关,政治导向有问题的图书选题,经济效益再好也要坚决一票否决,决不放行。二是坚持正确的社会导向和价值导向,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认真履行文化企业社会责任,把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丰富城乡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作为奋斗目标。把深入宣传党的理论、党和政府有关民生和民政工作方针政策方面的选题作为重点方向。始终坚持正确的出版志向、工作取向,深入宣传党和政府对特殊群体的关怀以及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行的奋斗和取得的成就,切实履行出版工作服务民政民生事业职责,积极宣传民政事业发展新成就。三是有序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努力打造体现当代中国价值观、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精品的有效载体和共享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各项工作。在继续完善“中社在线”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加大线上图书营销力度的同时,充分发挥“中国国情多语种对外传播平台” 中、英、法、俄、西班牙五种语言文字以及1.65亿字海量中国国情信息的优势,利用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更加形象生动、智能化地展现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情况,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世界各国民众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国情、深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认同,从而理解、接纳中华文化精神和思想,尊重、包容中国的价值观念,不断增强全球华人的中华文化自信和对祖国的凝聚力、向心力。四是聚焦主业做好民政专业出版、重点出版,讲好民政故事。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教诲,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立足民政事业发展大局,聚焦民政领域专业图书出版,始终把传播为民爱民、助人自助的社工精神,宣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弘扬“百善孝为先”、孝亲爱老的传统美德,倡导文明节俭、移风易俗的婚丧礼俗新风尚,以及宣传扶老携幼、家庭和睦、公益慈善、拥军爱民、扶贫济困、助残救孤、守望相助、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等弘扬正能量、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作为策划选题、出版图书的优先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持续推进各项民政理论政策最新成果的出版和推介工作,探索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向基层民政人学习,发现和宣传好民政行业的先进模范人物、事迹和优秀工作案例,大力弘扬民政系统的优良传统作风,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用小故事讲好大方针、大政策,讲好民政工作者奋斗圆梦的故事、民政服务对象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故事,努力出版一批更多民政人喜爱的有文化、有格调、有高尚品位、讲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中民政故事的精品力作,为新时代民政事业改革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2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