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晓玲分享第447天(20240125)
# 超限效应:啰嗦是怎样把人烦死的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他在教堂听牧师募捐演讲,起初觉得牧师讲得非常好,马克吐温深受感动并决定捐10美元。过了10分钟,牧师还在说,马克吐温就有点不耐烦,决定只捐一点零钱,牧师又不停地说了10分钟,这时马克吐温已经厌烦到一分钱都不想捐了,然而牧师仍然继续着他冗长的演讲,马克吐温实在忍受不了,觉得牧师的演讲简直是一种折磨,气得起身离开。最后,马克吐温不但没有捐一分钱,还从募捐盘里拿走2美元!
心理学中有一个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从感动到气愤,马克吐温的故事就是典型的超限效应,人心虽然可以包罗万象,但有时候它也有“小气”的一面,如果一下子往里面塞得过多,或者尽是装不喜欢的东西,它就会小得像上衣的口袋一样,很容易装满,甚至撑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适当的刺激可以促进心理发展,而过度的刺激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鲁迅笔下“祥林嫂”的故事,也是如此。祥林嫂是个命苦的女人,儿子阿毛被狼叼走以后,祥林嫂逢人便说儿子被狼叼走的悲惨情景,一开始大伙听到这样的惨事,对祥林嫂充满了同情,为祥林嫂的不幸流下伤心的眼泪。后来祥林嫂诉说的次数多了,每个人都听过无数遍之后,人们对祥林嫂不但失去了悲悯之心,还会不等她说完就揶揄地替她说出后半部分。如此惨烈的故事,重复多了都让人泯然于心,更别说其他平常之事了。
超限效应在生活中并不鲜见,只是有时候人们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很多父母在孩子犯错或考得不好时,喜欢一遍又一遍地批评,有时候甚至从一件事开始,把孩子以前犯的错误也一股脑儿地拿出来再说一遍。父母以为多说几遍,孩子印象就深一点、记得牢,以为用严厉的语气说得重一点,孩子就不敢再犯同样的错误。事实上,在孩子心里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对同一个问题,父母说第一遍时,孩子会想一想父母说的对不对,第二遍时,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没有做好,产生一点内疚感,第三遍时,孩子心里就开始感到不耐烦,他会想我都知道错了,你怎么还在说?第四遍时,孩子会产生排斥心理,哪怕父母说的再有道理,他也完全听不进去了。如果父母还要说第五遍,儿童就会从排斥上升到反抗和报复,他会想你这么说我,我不但不听你的,我还要再犯错误故意让你难受。
夫妻关系也是一样,如果一方总是揪着对方的问题不停地唠叨,很容易引发更加激烈的冲突。一位妻子曾抓住丈夫的一句话不放,连着数落了丈夫二十多句,丈夫实在忍不住就开始还击,最后两个人越闹越凶,直至大打出手。其实,当一个人对问题揪着不放,说到第三遍时,就已经脱离了纠正或教育的目的,变成了自己情绪的发泄。
超限效应提醒人们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过犹不及”。不管在教育孩子,还是和伴侣沟通时,面对问题要学会适可而止,说个一到两遍,对方听清楚了,听明白了,不管他当时能不能接受,都不要再喋喋不休,给对方留一些思考和反省的时间,反而更容易让对方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