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问题与主义|红楼星火
2022-12-09 17:57  浏览:812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电视剧《觉醒年代》剧照

胸中有丘壑的胡适,把政治理解为权力斗争。他认为所谓民众掌权,就等于谁也没有权力,掌握权力的只能是职业政治家。胡适关注的不是政治的前台,而是幕后。他对于权力的技术,对于党争,有一种天然的兴趣,喜欢从这个角度去“深刻地理解政治”。在他看来,搞政治只能是躲在后面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才是政治家的本事。五四运动中,胡适基本上置身事外,置身幕后,这也许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他看来,一切主义,无论是民主也好,爱国也好,都会成为政客操纵民意的工具和旗号,民众是不成熟的,青年学生尤其容易为政治所操弄。

一旦从“幕后”来理解政治,去观察五四运动,胡适难免会得出一个结论:政治,无论怎样标榜真理与正义,无非就是派系斗争,就是权力斗争……

为了给五四运动“泼冷水”,胡适从幕后的角度,讲出了另外一个五四运动的故事——所谓思想运动,所谓启蒙,都是前台,而背后的东西就是派系斗争、权力斗争。在权力斗争中,研究系利用了民主主义,而安福系则利用了社会主义。思想界无论提出哪种主义,都只能被政客所利用,而通过宣称“不谈主义”,胡适表面上要打击安福系官僚,实际上是把矛头对准了陈独秀、李大钊乃至蔡元培,也对准了社会主义。

胡适终于在五四运动的后期跳了出来,突然间就在《每周评论》上掀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

当时,身在河北昌黎五峰山的李大钊,读出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背后的味道,于是连夜挥笔写下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寄给胡适……针对胡适的“经验主义”、怀疑主义,李大钊提出了一个严肃的思想范畴——理想主义。

用理想、信念来对抗知识上的怀疑主义、经验主义,李大钊一举抓住了胡适之所以“朕浅”之根源。他指出,如果没有理想,人类就不能前进,如果怀疑一切、打倒一切,人类连团结都不会有。

理想主义与怀疑主义,这是李大钊与胡适的第一个根本区别,因此他说:

因为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靠着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运动。那么我们要想解决一个问题,应该设法使他成了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问题。要想使一个社会问题,成了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问题,应该使这社会上可以共同解决这个那个社会问题的多数人,先有一个共同趋向的理想主义,作他们实验自己生活上满意不满意的尺度……

本文摘自

《红楼: 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一书。


《红楼: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精装)

中国青年出版社

韩毓海 陈斓 /著

【内容简介】

《红楼——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由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韩毓海教授和青年学者陈斓共同撰著,运用大历史观,聚焦20世纪初的北大红楼,通过文献互证和亲历者回忆,全方位多层次再现北京大学师生掀起新文化运动高潮、发动组织五四爱国运动、唤醒民众思想觉悟的寻路探索,翔实讲述北京大学师生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旗帜、创建中国最早研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创建北方地区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觉醒奋斗和不朽伟业,生动诠释伟大建党精神。《红楼——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由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同志作序推荐,是向广大青年讲好红色故事的积极探索,是教育激励广大青年赓续红色血脉、继承永久奋斗传统、勇毅建功新时代的有益参考,是教育引领广大青年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历史自觉,以忠诚践行初心、以实干担当使命,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的有益参考。

【作者简介】

韩毓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05—2006年,任东京大学人文学部特任教授,讲授“唐宋以来经典文献选读”。2007—2008年任纽约大学访问教授,讲授“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主要作品有《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塞尔到北京》《人间正道:中国道路与中国共产党》《龙兴:五千年的长征》等,曾获2018年“中国出版政府奖”,2014年和2016年“中国好书奖”,第八届、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018年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第九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七届上海文学奖等。著作被译为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意大利语、荷兰语、尼泊尔语等多种语言。

陈斓,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即刻拥有——

历史 | 人文| 美学 |科普|励志

联系方式

合作电话:010-57350596

邮箱:hezuo@cyp.com.cn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上标注。)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人世间》 中国青年出版社 梁晓声/著




发布人:c99f****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