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建议:建立农民退休制度,让65岁农民老有所养,你认为咋样?
在今年的政协会议上,王学坤委员建议建立农民退休制度,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显著标志,让65岁以上的农民能够“洗脚上田老有所养”。充分享受全面发展和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带来的成果。
又一次聚焦三农,这个建议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农民朋友拍手称好,终于有人在政协会议上,又对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提上台面。
现在,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脚步扩大,预计2020年底达到了60%的城镇化率,也就是说我国14.005亿人口,城镇人口将会达到8.4亿人,农成进城人口众多,有流动的,也有户籍转变为城市户口的,现在农村人口大概还有5.6亿左右,全国65岁以上的人口占比12.6%,有1.76亿之多。按比例计算,将有近7000万的农村65上的老人,数目虽然不是很大,给他们实行养老金制度,实行起来国家的财政和负担也不是很大,只需要1%的GDP占比就可以给65岁的老人有一个保障,真正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小康社会水平。
王学坤委员的这个提案,代表了广大农村居民的意愿,得民心、顺民意,受到全国人民支持和称赞,无不对此投入赞许的目光,不像一些专家教授就连生他养他的家乡都侮辱,这种人不要也罢。
现在国家的政策逐年向农村倾斜得到了农民的拥护,从取消农业费农业税、取消缴公粮、再到加大对农村的补贴力度,从种子补贴、化肥补贴,再到如今的地补,也就是地力保护补贴,又对高龄老人有了生活补贴费以及养老金,虽然不高,除上海1100元,北京830元以外,其他地方都在100元左右,虽然数目不多,但总算有了开始,这次如果委员的建议,能够实现,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养老金,相信国家,也会逐步加大对农村老人的福利政策。同时提高老人的福利,也能促进国家的消费,也许有人会说,他们即使拿了养老金也不舍得花,不会促进消费。这种情况是会发生,也会有,因为农村老人一生勤俭节约,有钱只会攒下来留给儿女,留给子孙,其实这也不难做,老人发放养老金类似于消费券,鼓励他们消费,也就是要采取先消费后到账的形式,就不会出现这种状况,把钱储存起来给子孙儿女,当然,这只是笔者在此说出一点,促进消费的手法。
其实,现在农村养老问题也是一个更趋严重的问题。城镇起码还有养老院,社区养老等多种方式,以及各种活动中心、活动场所、大小广场公园,而农村可能就更难了。5000多年来中国农民都知道人老了,生活不易,靠什么,只能是自己的儿女,所以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养儿防老,是恒古不变的道理。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计划生育当中,在农村,宁可挨罚也要生个儿子的原因,可是现如今,农村也一样,一家一个独生子女,婚后同样面对的是双方父母四个老人,加起来负担很重。而以前是子女们多,一家负担点,能够相对轻松。
现在不行了,独生子女居多,负担很重,相信国家,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所以近年来,允许生育二胎的政策也应运而生,而且我国老龄化的速度也在加快,2025年至2050年,中国将快速进入老龄化年代,中国进入老龄化,只用了20多年,欧洲的法国115年,瑞典85年才进入老龄化,这也是我国将来5至30年内所面对的重大课题。
正是王学坤委员的提案,以及2018年河南政协委员张亚忠提出的率先在河南实行农民退休转业补贴试点,助力城乡振兴战略。每位60上的老人补贴400元,国家承担200元,省级负担100元,地方负担100元,让农民老有所养,也符合广大农民的意愿,这都给国家和人民看到了新的处理方案,让亿万人民看到了曙光和希望,让农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盼头。这两项提议,一旦实施一项,农民有了养老保障,养老金保障,再加上参加“新农合”和“城乡养老保险”(新农保),农民老了就会衣食无忧,生活有所保障了。
如今我国经济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无论是国力,经济实力都有了质的突变。国家繁荣强盛,人民生活幸福,也正是亿万农民工在各自的岗位,在城镇的建设及建设工地,在农村的田地里个,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所以我们应该支持对农民反哺,在乡村建立村办养老院,活动中心,让他们能够身体健康,渡过幸福愉快的晚年,让他们也感受到国家富强,给予他们真正福利。
好了,以上就是我对你问题的解答,如果喜欢帮助转发!动动手指点赞,关注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