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养老金实现全国统筹是大势所趋,而各省先行统筹是实现全国统筹的必由之路。养老金实现统筹管理:一是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统筹规划和资源调配。二是有利于打破地域限制,缩小省内,乃至全国养老金的差距。三是有利于劳动人口的流动,解决跨省参保的问题。下面结合问题,做简要分析。
一、我国目前养老金统筹工作完成情况
据人社部养老保险司司长聂明隽介绍: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有26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现了基金省级统收统支,其他5个省份也正抓紧推进前期准备工作,确保年底前完成。目前,人社部正会同相关部门对实现统收统支省份进行验收,确保省级统筹工作质量。也就是说,在今年年底,各省将完成养老金统筹工作。
二、为什么要先进行省级统筹?
因为每个省内,还下辖很多市(区),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略有差异。以我们辽宁省为例,沈阳和大连要比铁岭、抚顺、丹东、朝阳等地的经济要好,职工收入水平普遍要高于其他城市。与之对应的,各地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上肯定也存在很大差异。而在支出方面,由于养老金的计算方式是一致的,各地差异反而没有那么大。但是随着养老金每年上涨,有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就取现了缺口,而有的城市家底后,还有结余。另外,过去统一省内不同城市,缴纳社保还需要办理转移业务,实现省级统筹以后,更有利于省内人才的流动,不需要办理转移业务,简化了办理程序,提高效率。
因此:为了提高省内养老基金的统一调配,为了让全省退休人员都能及时领取养老金,养老保险也要实行省级统筹,由省里统筹安排全省各地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工作。
三、为什么要实行全国统筹?
与省级统筹类似,全国各省的经济发展情况也不同,各地各地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也不平衡。比如: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新兴产业集聚地区与老工业地区,收支差距尤为明显。今年中央财政对地方养老保险专项补助资金5800多亿元,有效保障了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养老金的发放工作。
截至今年9月底,企业参保职工人数28635万人,与去年底相比增长了4.1%;离退休人数10659万人,与去年底相比增长了2.5%;从基金收支来看,总收入2.1万亿元,总支出2.8万亿元,基金累计结余4.5万亿元。总体来看,养老金保发放仍有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但是从中长期来看,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压力依然不小。
因此:只是实现省级统筹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很多全省份都有资金缺口,谁能帮谁?所以必须全国统筹,把养老保险基金全部放到一起,统一运营和管理,才能合理调配资源,按实际需求再分配下去。
四、养老金实现省内统筹,会产生新的问题
养老金实现省内统筹,有一个重要的信号就是:将社保缴费基数和基础养老金的计算基数由市平均工资调整为省全口径平均工资。这样一来,经济发达城市的参保人,过去都是按照市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基数,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参保人。结果省内统筹以后,大家都用省全口径平均工资作为养老金计算依据,从而降低了经济发达地区参保人的养老待遇。
比如:辽宁省全口径平均工资是5000元,沈阳市的平均工资是7000元,铁岭市的平均工资是4500元。省内统筹以前,沈阳市退休人员是按照7000元计算基础养老金的基数,铁岭市退休人员是按照4500元计算基础养老金的基数;省内统筹以后,沈阳市退休和铁岭市退休都要采用5000元作为计算基础养老金的基数;铁岭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高了,沈阳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就少了。
写在最后:
1.对养老保险实行省内统筹,是实现全国统筹的前提。养老金统筹管理,主要是为了解决各省养老金缺口问题。
2.但是在养老保险基金统筹管理过程中,还需要关注不同省(市)的收入差异,不同参保群体的个性化问题。否则,很容易造成过去缴费高的群体,退休后的养老待遇降低了,进而形成新的矛盾。
由于各省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经济发达地区的养老金普遍高于欠发达地区,目前来看,实现全国统筹,形式大于实质,仅仅是养老基金上的统筹。如果要缩小养老金的差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此,你怎么看?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