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今纶
最近,在城市的“万亿俱乐部”里出现了不少新面孔,江苏南通就是其中一个。
南通2020年,南通的GDP为10036.31亿元,相当给力了。还有一组数据——全年全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670元,比上年下降1.1%。但其实南通人去年的收入是增长的: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608元,比上年增长5.7%。
实话实说,南通去年的成绩非常不错,但是隐忧也变成了显忧。为什么挣了钱,消费却下降了?
这恐怕不仅仅是南通的窘境。2020年福州GDP突破了万亿大关,达10020.02亿元,比上年增长5.1%。福州也在操心人口的问题,因为截至2019年3月31日,福州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26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19%。
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福州前一段时间几乎是无底线“抢人”了,人就是消费力,不断增长的年轻人就是未来的希望。
在一片欢呼声中,人口老龄化问题作为一个缓慢逼近的灰犀牛,一点一点把城市逼到墙角,然后开始亮出锋利的牛角,怎么办?
01 南通到底有多难?
南通地理位置南通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是清末状元张謇,他一生经历了官场沉浮,又在实业报国的道路上曾历经波折,最终长眠于南通啬园内,墓地是他自己选定的,他还曾为墓门预作过一副对联:即此粗完一生事, 会须身伴五山灵。
南通啬园内张謇墓的雕像张謇的仕途路上屡有贵人提携,实业路上虽常常遭遇困难,其实都是可以破解的资金短缺方面的困难。
张謇若复生,面对南通今日之“难”,恐怕也会有些挠头:
南通的人口在不断流失——2010年以来,南通每年净流出人口保持在30万人以上。2019年,南通人口流出28万人。
2019年末,南通常住人口731.8万人,比2010年仅增加了3.62万人。10年间,南通常住人口仅增长3.62万人,这在发达地区似乎不可想象,但真实发生了。
其实,南通只是一面镜子,南通这面镜子折射的是人口流失城市的情况。
南通的老龄化有多严重?南通市民政局说:南通于1982年进入人口老龄化,比全国超前17年、比全省提早4年。南通是全国、全省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但南通不是最“厉害”的,看看南通附近的上海:
根据官方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初,上海市60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已达503.28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4.4%。
还有北京:
《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北京老龄人口继续增加。60岁以上人口达到了371.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17.2,比2018年增加了6.5万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达到了24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11.4,比2018年增加了4.6万人。预计到2020年,北京市户籍老年人口将超过380万,常住老年人口将超过400万。
深度“老龄化”会带来什么问题?
简单说:医疗压力大,社保压力大,活力下降,消费力也会逐步走低,这对于综合国力肯定是有影响的。
那么,为什么北京、上海的消费数据看起来还不错呢?因为两城市地位很特殊,很多外地人去旅游、出差,而且越是强化大城市的地位,这种效应越强。
何况北京、上海还有很多没有户口的年轻人在为消费市场做贡献,虽然他们中的一部分终将离开。
从公开数据看,2017年至2019年,中国的出生人口一直在下降,2020年大概率也是下降。
看看几个城市的数据,可以有更多参考作用:
2020年上半年,浙江省宁波市户籍人口共出生17945人(含补报768人),同比减少4275人,同比下降19.24 %;
2020年1月~7月份,安徽省黄山市出生人口6766人,同比减少1374人,减少比例达16.88%;
2020年上半年,山东省潍坊市出生34139人,其中一孩12779人,二孩19354人。2019年1-6月,潍坊市出生46009人,2020年和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25.8%。
无论是富裕的宁波人民,还是爱生娃的山东人民,抑或是低调的安徽人民,大家采取了一致的步调:少生娃。
所以,结论来了,城市正在接近时间的拐点:《中国生育报告》中提到,中国2022年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33年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中国人口将在“十四五”时期陷入负增长,2050年左右开始将急剧萎缩。
我对此是表示认同的。
那么,为什么现在经济总量还在上行呢?很简单,“即使以1.4的总和生育率估计,中国人口将在2022年前后达到峰值;如果总和生育率为1.3或者1.5,中国人口将在2021、2024年达到峰值”(《中国生育报告》),也就是说,中国人口还未触达数量的顶峰,虽然人口增长率一直在下跌,但是正在逼近拐点。
为什么这些年来总有人说生意难做呢?因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经济和人口都在同步向上,离顶峰很远,所以,在这种趋势下,只要满足需求、扩大规模就可以赚到钱。
请看看珠三角、长三角一批加工型企业的崛起,那就是站在了时代的风口上。
为什么后来实业艰难?因为老板们扩大规模之后,发现购买力没有跟上来,因为人口增长没跟上来,而且一些客户买了商品之后,很久不再购买,因为老人相对节俭,日常用品的购买迭代周期长。这也可以解释南通人为什么收入高了,但是消费在降低。
而这只是寒冬的开始。
当然,不止一个国家、区域面临类似问题:
日本2020年的出生人口为84.8万人,与2019年相比减少1.7万人,降至1899年有该项统计以来的历史最低。
韩国2020年新出生人口数为27万余人(275815人),同期死亡人口数为30万余人(307764人),死亡人口数超过新生人口数,韩国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
我国台湾地区2020年新生儿出生数16万5249人,创历年最低,死亡数则为17万3156人,首度出现负增长。
02 “鹤岗化”是一部分中小城市的宿命
人口拐点到来之后,除了医疗、社保、消费方面的压力之外,在城市规模、形态层面会带来什么后果?
简单一句话——会有更多的收缩型城市出现,具体请参考鹤岗,属于“晚期”。南通十年的人口增长才3.62万人,属于“早期”。
南通和鹤岗的不同之处在于:南通地处发达的长三角,可以通过制造业、服务业的提升将经济扩张的触手伸到上海、长三角以及更为广大的城市,背后是人才、技术和长期的工业力量的积淀。
同样受制于人口的天花板,服务业未来还可以考虑用老年员工,但是部分制造业岗位呢?由于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恐怕很难,而用机器人替代还存在一次性置换成本过高的问题。
所以,南通的经济总量和增速虽然不错,但是人口老龄化的灰犀牛已经在前面不远处的路口等着,怎么办?
至于“鹤岗化”,其实是相当一部分中小城市的宿命,如果紧挨着直辖市、省会、大城市还好一点,如果孤悬边地,呵呵,灰犀牛直接上来脚踏以及用尖角冲杀,那是妥妥的。
鹤岗的房价如何?这就不用我说了,现在哈尔滨已经开始鼓励打折卖房,哈尔滨属于“中期”。
灰犀牛的进攻路线是从北向南,从小城市冲向中型城市,它的帮凶就是“时间”。
《中国生育报告》预测:中国人口将在“十四五”时期陷入负增长,2050年左右开始中国人口总量将急剧萎缩,2100年中国人口将降至不到8亿,届时中国人口占全球比例将从当前的约19%降至7%。
本来买了一堆房子准备留给子孙做千秋万代的财富传承,结果发现是一堆累赘,不但未来可能要累及子孙交房地产税、遗产税,还可能变成负资产,具体情境可以参照日本。
《每日经济新闻》在2018年的报道显示:日本房产免费赠送的新闻引起关注。但熟悉日本国情的人士指出,免费赠送房子,多数位于偏远的乡村或城市郊区,人口的净流出导致该地区房屋空置率高企。同时,房屋继承还要面临着高额遗产税,导致很多房子“白送都没人要”。
03 放弃生育管制难改长期趋势
城市怎么办?
“聪明”的城市都在抢人,能抢多少抢多少,一二线城市短期内无忧。
有远见的城市正在努力寻找财源,逐步缓慢替代“土地财政”,同时可以营造房价洼地优势,吸引人才回流或者吸引外地人才,比如长沙就猛攻先进制造业,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逐年下降。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附加值高,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相对少,但比较高端,同样可以有效抵御老龄化和少子化带来的各种风险。
至于放弃生育管制对于延缓老龄化进程有没有作用?短期内有一定作用,但长期趋势没有改变。
所以,任泽平等人呼吁放弃对生育的管制,我完全赞同,不过指望以此继续目前的房地产模式,那也是痴人说梦。
回望历史,二胎政策放开之后,生育率确实有反弹,但是不过几年,重回下跌通道。发展到了一个阶段之后,人口加速老龄化、少子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因为生活压力以及生活观念的改变,这是一个综合因素施压的结果。
某些有移民传统的国家会好一点,吸全世界的韭菜为己所用,尤其是优质韭菜:有钱,又有不错的技能。
不过,能不能吸引到优质韭菜,其实是一个综合竞争力的PK。高房价、不容易抢到的学位以及医疗资源紧张,都是最好的避孕药。
放开生育但不解决这些问题,呵呵,估计也没啥人想多生一个吧,年薪上千万和收入特别低的除外。前者生活富足,后者对困难没有感觉,但是对生活有一定标准和要求的中产们,囊中羞涩,只能选择少生和不生。其实也很正常,这属于给自己减压。
所以,如何击退灰犀牛,或者说让它晚点到来,一定是要在利益上有所取舍的:
是继续通过高房价、高地价维持土地财政模式,还是真正做到“租售同权”或者学习新加坡让大部分人有组屋可住,这是第一个要回答的问题。即使是新加坡现在也在面临人口下降的巨大压力。
学位建设、医疗资源的配备是否可以和大城市“抢人”速度基本同步,这是第二个要回答的问题。
然后还有工作机会的创造,以及让失业者、低收入家庭获得较多保障,也是必须直面的问题。
认为放开生育政策就会有大批人愿意生,可以让目前的模式继续玩下去,这是幻觉。
04 个人要准备迎接深度老龄化
个人怎么办?
不少中产以上家庭通过让孩子留学,走移民流程,或者家庭成员在海外做生意的合法渠道,慢慢完成了移民,这是一种途径,我们不做价值观的判断,但的确有不少人这么做。
在个人理财以及生活层面,我们要准备迎接深度老龄化。
深度老龄化在某些省份的影响已经涉及到养老金是否能及时发放:从公开资料看,就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而言,中国累计结余可支付时间从2012年的18.5个月逐渐下降至2018年的13.7个月,抚养比(在职人数/退休人数)降至2.55。2018年有4省入不敷出,18个省的累计结余可支付时间在12个月以下,8个省的抚养比已降至2以下;其中黑龙江养老保险基金从2013年开始持续“入不敷出”,2016年累计结余转负。
所以70后、80后要做好准备,我们不但需要在年纪比较大的时候持续工作,而且要对养老金这事儿看得淡一些,包括“铁饭碗”人士也一样。
而且“铁饭碗”和“非铁饭碗”的养老金待遇在缓慢并轨中,你们懂的。
所以,大多数普通人其实只有两个方法来对冲风险:
第一,学会投资理财,建立靠谱的不会左右摇摆的系统,控制风险,不断调整,争取获得长期稳妥的回报。
第二,学一门技术傍身,最好是那种不需要依靠庞大系统支撑,可以单打独斗,越老越值钱的技能,这个可以因人而异。当个人境况有所变化的时候,可以以较好的口碑依托个人工作室获取不错的收入。互联网时代,一切皆有可能。
与此同时,强调几点:
如果你的本职工作很有前途和钱途,好好干,争取爬到高一点的位置,相对安全。
做个好人,愿意吃亏,愿意帮忙,乐观热情自信,有贵人会时不时出来帮你,这是人脉的作用。
持续不断努力提升健康指数,因为看病太费钱,要学会省钱。
结论就是:老龄化“灰犀牛”逼近,我们要好好做准备,绝对不能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