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浅谈古代敬老养老制度,奖励孝子和对不孝子加以严厉处罚
2021-04-16 09:46  浏览:1342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在中国古典文献《礼记》中记载有关于“孝”的一句话:“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讲明了西汉时期以戴圣为首的儒家众人对于孝道的看法,孝心就是尊重自己的父母,能够忍受父母的辱骂,在父母老去的时候能够赡养他们,这是儒家认为最基本的“孝道”。




从古代到现在,也许有一些道德观念发生了改变,但是对于“孝道”的重视从来没有偏移,在每个朝代都是如此,这是作为“人”的本份,如今社会也在这个方面进行着广泛宣传,养老体系也在不断的健全。


如今的养老体系是凭空产生的吗?当然不是,是在借鉴历代以来的养老制度所建立的,而在中国,很早就由政府开始对孝子施行鼓励政策,同时对于不孝的人严加处罚。


什么是“孝”


孝,从字体的结构来看,上部分是老,下部分是子,当初创造“孝”字的人应该是出于父母生子,子承父母之意的目的,孝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文化。


有人不理解什么是孝,确实如此,古往今来,时代在发展,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孝呢?其实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从西周时期,就有了孝这个概念,而自产生起,对于孝的解释最为权威的还要说儒家思想。




孟子就是一个代表,他曾经写出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样的话,多数人将这句话理解成没有子孙后代,就是对父母的“不孝”,其实不然,剩余子孙后代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在父母老的时候,可以照顾父母,所以孟子所说的“不孝”,指的是后代应该担负起对于父母的赡养责任,而这也符合现代人的解释。


到了汉代时期,孟子的这句话就开始被人所曲解,有读书人将其解释为没有生孩子就是对父母不孝,而许多没有读过书的人就信以为真,所以,这样的观念逐渐流传开来。


除去“无后为大”,还有儒家学者提出了应该事事顺从父母的理论,但是这个理论自产生之初就不断受到抨击,比如,汉代的同为儒家的赵岐就认为真正的孝心不是每件事都要顺从父母,而是要积极与父母沟通,如果父母有错,儿女还要顺从,反而和自己的父母一起犯错,这显然就是一种“不孝”。


古时候的养老体系




儒家是正统思想,因此推崇的孝道自然也就成为了社会的主流,而为了更好的施行“孝道”,中央政府建立了如今的所谓养老体系,总体就是对于有孝心的人进行鼓励,对于不孝子进行惩罚,而这个准则适用于每个朝代。


根据不同时代,对孝的解释不同,惩罚方向也不尽相同。在西周时期,中央政府规定每个地区都有“敬老礼仪”,每到一个特殊的日子,就必须请出地区的最年长者,召开宴会后,长者坐于上座,其余人都要向长者执礼相待,这个宴会的目的就是对其他人起到教育作用、示范作用。




甚至很多朝代即便征兵也会讲究孝道,如果家中有两个儿子,那么就必须出一子,但是如果家中只有一子,那么这个家庭就能免除兵役,老人必须有人养老送终,战争在这一刻体现出了“温情”的一面。


在某些朝代,君王把老人长寿看作国家兴旺的一个标志,所以经常对年老的长者进行慰问,而为了让更多的人长寿,就势必需要对子女进行鼓励,比如免除赙仪,比如给予一些金钱奖励,而最高的奖励就是为孝子建立孝子牌坊。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孝子成为当官的一个标准,选贤任能要求官员必须要有高尚的品德,作为最基本的孝道是重要的选关标准,而这一标准在之后的朝代中更是大肆发扬,甚至有人笑称:“如果不喜欢你的政敌,那就告他不孝吧。”


惩罚也是必要的手段


除去对于孝子的奖励以外,对于不孝之人的惩罚也是古代对于“孝道”的一个保护方式。


当刑法出现以后,对于不孝之人的刑罚就应运而生,早在夏商时期,对不孝之人处以刺字、下狱、割鼻子等惩罚就已经成为了惯例,并且在任何阶层都适用,甚至贵族的标准还要高。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兴起,对于不孝之人的惩罚进一步升级,如果不尊重父母,甚至殴打、致死父母的人,都会被处以极刑,并且没有“讨价还价“的空间,至此,不孝者处以极刑就成为了很多朝代的规定之一。


到了明清时期,孝道进一步升级,父母成为了社会的权威,如果不听从父母的话,也是不孝,而这种事情如果闹到官府,轻则入狱,重则直接入狱,从孝道本身来看,这种惩罚措施有利于父母养老,但是从判罚轻重来看,对于“不孝”的惩罚略显严重。


“孝”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不确定的词汇,所以惩罚措施就很难界定范围。到了现代也是如此,社会压力如此巨大的时代,很多人自己的生活得不到保证,自然难以谈到孝道,啃老族就是这种“经典案例”。


这时候,父母的养老自然就是一个问题,而惩罚就成为了必要的手段,依照法律,子女每个月必须给父母相应的赡养费,即便住进养老院的父母,子女也有义务按规定定期看望父母。




儒家经典著作《孝经》对孝进行了整体而详细的解释:“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如果失去了孝那么就不配称之为人。古代的奖惩制度对于现在也是一种借鉴,对于有孝心的人可以鼓励,对于不孝的人应该追究责任,甚至可以将这个条款写入法律。


近代的著名历史学家费孝通曾经说过:“可能在父母的眼中,孩子通常是自己的一部分,而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那么子女眼中的父母呢?也应该看作生命中的一部分,诗意一点说,父母也是子女的“心头肉”。


总之,数千年过去,孝的内涵从来没有发生变化,而孝也应该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美德。


发布人:1936****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