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一点也不假,直到自己也为人父母时,你就会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
小时候,父母希望孩子努力读书,考上一个好大学,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
长大后,父母盼望着孩子能够有好出息,实现人生理想。
但是这个时候,很多父母都能够接受孩子的平凡,唯独接受不了孩子在家啃老不工作。
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孩子,竟然还是没有长大……那是一种钻心的痛。
所以,今天浪妈就和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
在家待了72年!
前阵子,一个72岁的日本爷爷因为啃老上了热搜。
他不结婚不赚钱,只靠父亲留下的遗产养活,还扬言没钱了就卖掉房子,要继续啃老到90岁。
这个人叫前田良久,他还曾参加过《跟拍到你家》节目组。
面对节目“到家拍摄”的请求,他说:“恕我直言,我家可是很厉害的,不怕的话就来吧!”
到达之后,节目组发现,前田的房子是独栋,掩映在高耸的树木之中,市值1亿日元(人民币660万左右)。
可是进入大门之后,前田却没有走正门,而是领着大家穿过院子中的竹林,从侧门进入了房间。
进入房间之后,没人敢动了,因为入目之处全是垃圾,根本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节目组忍不住问:您不常打扫吧?
前田回答:“完全不打扫。父亲活着的时候,都是父亲打扫,父亲去世后,就没有打扫过了。”
房间里堆满了纳豆盒子,冰箱里也只有纳豆一种食物。
前田说自己靠吃纳豆和洋葱活着。
洋葱是因为爱吃,纳豆是因为便宜。
我们实在无法想象为什么他要住着600万的房子,吃6块钱一盒的纳豆。
因为不做饭也不想交钱,家里的煤气已经断了,所以洗澡的话也没有热水。
他每个月花销5-6万日元左右,大概三千多人民币。
面对镜头,前田不好意思的说:“很难为情,一直靠父亲养着。”
所以在父亲去世后,前田再没有打开过玄关的门,因为玄关的位置堆满了报纸,而报纸正是他父亲去世后才开始收集的。
他觉得扔垃圾太麻烦了,所以都堆在了屋子里。
地面上除了纳豆盒、鸡蛋壳,还有调料,筷子、刀。
可是,一个能在代代木(有很多富人区)拥有自己独栋住宅的人,怎么会落魄至此?
原来,前田曾经有个很幸福的家庭,从小家境优渥。
祖父是私立贵族学校出身,父亲是工程师,他上的高中也是当地的好学校,每个人都是精英学霸。
然而,全班都考上了日本最好的几所大学,只有他连连落榜,一直没有考上符合“精英”定义的大学。
而高考的失利,让所有同学都看不起他,嘲笑他。他开始怀疑自己在社会上的价值,在这种迷茫下,他放弃了。
放弃升学的代价就是学历不高,在当时他只能做些体力活。
可是,由于他在之前的打击下一度酗酒,最后导致肾脏受损,做不了重活。
于是,只能被人开除。
面对这样的境况,他最后选择了回到家和父亲在一起,过起啃老的日子。
有人说,给孩子最好的爱,不是物质上的满足,而是教会孩子选择正确的人生。
是啊,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不卑不亢,顽强的生活,活出自己的精彩。
我被卫星跟踪了
而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
谭伟明曾经是复旦大学的一名高材生,原本的他应该是前途无量的,但是谭伟明的母亲却忧愁不已。
因为毕业3年来,儿子一直闭门不出,母亲对此也是敢怒不敢言。
据谭伟明的母亲说,儿子曾经是全家的骄傲与希望,多才多艺的谭伟明也不负众望考上了名校。
谭伟明家境贫寒,父母每个月的收入不足千元,但是为了负担谭伟明每年两万多元的学费,全家都省吃俭用供他读书。
但是名校大学生毕业后成“啃老族”,每天都是睡在家中3年不出门,父母管不了,每当母亲想劝说他,他不仅口出恶言,甚至对父母拳脚相向。
谭伟明说,自从2012年起,他就感觉到自己被遥感卫星锁定和跟踪了,卫星一直盘旋在他的头顶。
这番话让人意识到谭伟明也许是心理和精神上出了问题,只能慢慢让他放下防备,再想办法让他接受治疗。
做父母的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辛辛苦苦供出的孩子,最后却因为压力换上了抑郁症。
患了空心症
这些年,高分考上一流学府的孩子最后黯然退学的新闻并不罕见。
一位高材生说他最后能从抑郁症中走出来,最关键的原因是学会了与自己和解。
在北大,他觉得自己事事不如别人。
考上清华后,虽然能明显感觉到,来自沿海地区的同学知识储备更丰富,
但他转变了一种理解方式:“你这种方法挺好的,但不意味着我的方案比你差,我的也有一定道理。”
北大徐凯文教授曾提出,许多最优秀的孩子都患上了“空心病”。
哪怕他们在别人眼里已经足够优秀,但在内心深处,他们却始终对自己不满意。
在他公布的个案病例里,孩子们的自述触目惊心: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
“我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
19年来,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
是啊,从外表来看,孩子们如常人一样努力学习,完成高难度的任务,但他们内心却根本找不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这种“无法与自己和解”的困扰背后,是孩子与父母情感链接的缺失。
和解
浪妈曾经在网上看过一张照片。
贵州某个小区的天台上,不知道何时被孩子写下了许多留言:
“爸妈,我没有他们优秀,我也一直很努力,我一直这么努力就是不想给你们增加麻烦,我好累。”
很多时候,孩子们需要的不是父母的“你还需要努力”“你一定要争口气”,而是“你已经很棒了”、“做你自己就很好”。
孩子与自己和解,首先需要父母与自己和解。
所谓“和解”,最关键的是找到那个让你产生价值感的坐标。
没有考第一,不意味着你不好,而是方法有待改进;
成绩上表现普通,但为人处世得心应手,这也是优势;
当孩子真正地接受自己的平凡,悦纳自己。
相信每个人都有闪光,不执着于做最耀眼的那一颗星,他们才能在成长中找到真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