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哪个区最能代表南京?
小布今天要跟你讲的这个区
是金陵历史文脉最完整
历史资源最丰富、历史影响最深远的
老城核心区
也是一个“最南京”的好地方
“最南京”
体现在底蕴厚重的历史长河中
“十里秦淮”,是我国所有城市中文化含金量最高的一条河,也是我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历史上的秦淮河一带,人文荟萃、世代风雅,是文化名人的集聚之邦,是华夏经典的盛产之地,更是古都南京这部线装书里蕴藏的不朽神韵。
“最南京”
体现在一系列的突破和跨越
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双双突破千亿大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6.5万元;在江苏省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中,秦淮名列全省城区第一名。
首批国家级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夫子庙步行街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评首批全国示范步行街。
这个区
各方面表现不俗
在疫情大战中
“防”的战线始终稳固
在发展大考中
“稳”的基础不断夯实
上半年GDP增长1.6%
1-9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7亿元、实现正增长
限上社零同比增长1.5%、浮出水面
“进”的势头进一步彰显
一些重点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市前列
其中规上工业产值增长47.7%
金融业营业收入增长20%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
(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41.4%)
重点招商指标半年时间完成全年目标
排名主城第一位
郭建汛 摄
它就是「秦淮区」
千秋风雅地
今天
再描繁盛图
上午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系列新闻发布会召开
介绍了秦淮区高水平建设小康社会有关情况
关于秦淮走向高水平全面小康的辛路历程
可以用七个字概括
产
全面小康
发展是第一要务
产业是核心支撑
秦淮,紧密结合资源禀赋,布局新街口金融商务区、老城南文化旅游区、东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南部新城高铁枢纽经济区四大板块,预计今年高端商务商贸社零总额、金融业增加值、旅游总收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将分别达1100亿、300亿、760亿和430亿。
张健 摄
与此同时,布局发展认知物联网、车联网、人工智能、大健康四大新兴产业,培育“产业链、生态圈、企业群”,引进了电信、联通物联网全国总部等一批龙头企业,携手百度和亚信等建设了省级车联网先导区,物联网产业技术高地、智能网联产业集聚区正在加速精彩呈现。目标是,三年内,四个新产业的规模均突破500亿元,“十四五”末车联网、大健康产业规模超千亿。
唐志强 摄
创
小康之路
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
近年来
全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了3倍的增长
总数位居全市前列
1
充分发挥高新区的主阵地作用
作为面积最小的省级高新区,白下高新区率先完成去行政化改革,连续五年在省级综合评价中“名列前茅”,限上企业从8家增加到64家,高企从29家增长到218家,税收从5亿增加到14亿。
魏福春 摄
2
全面启动城市硅巷建设
充分发挥区内高校院所多的优势,携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8所、55所、金城集团等,将一批闲置或利用使用效率不高的老校区、老厂区、老街区改造成高品质的科创载体。这些科创载体就是没有边界的城市硅巷,广大科研人员可以在生活便捷的主城内、在文化浓厚的城墙边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城市的大街小巷也因此充满着创新的气息、创新的味道。
潘锦钰 摄
目前,全区已建成创新载体面积超150万平方米,在建超100万平方米,今年底硅巷区域的产值将达300亿元。前不久还与南航合作打造创新湾区,大力发展科研人员持大股、市场化运行、职业经理人管理的新型研发机构,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和都市工业。在创新磁场的吸引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泽山院士选择秦淮,落地了全市首家双院士领衔的新研机构-江苏智仁景行新材料研究院。
房
作为全省区域面积最小的城区
秦淮人口密度大、老旧小区多
棚改面积占到全市主城的三成
坚守“不让群众在危房里奔小康”的承诺
把旧改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
蔡志萍 摄
“十三五”以来,累计完成308万平米棚改任务、163个老旧小区的整治。在城市更新中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城市更新方式。
对老门东小西湖片区这样的历史风貌区,采取“小规模、渐进式”的改造模式,在共商、共享的微更新过程中,找到了在改造和更新中延续城市之魂的平衡点。走进蜿蜒曲折的老街巷,不仅可以看到粉墙黛瓦马头墙的景观,更能邂逅故土难离的原住民。对一些不宜征收的危旧房片区,采取原址、原面积、原高度的“三原”重建回迁模式,房屋的户型得到了优化,越来越多的居民在原地住上了“新房”。
龚文新 摄
水
秦淮因水得名、因水而兴
也决心因水而美
2016年起把治水作为“1号工程”,区委常委会连续五年正月初六集体调研水环境,开年先“问水”成为秦淮“新年俗”。此后每年迈上一个新台阶:2017年全面消除黑臭,2018年完成雨污分流,2019年消除劣V类,今年将实现全域稳定IV类水。
秦淮的水环境治理成效,连续三年位居全市第一位。作为全省代表,秦淮的“水系流域花园”获得了全国人大执法检查组和国家“两部”督察的充分肯定。
廖军平 摄
教
建设高水平全面小康
秦淮始终把教育
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
坚持“优质、均衡”的发展方向,努力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
把名校建在保障房片区,持续将瑞金北村、五老村小学、市第一幼儿园等名校导入银龙、汇景和园等片区。
实施集团化办学,着力提升7个幼教联盟、9个小学名校联盟办学水平,组建了郑外、秦外、钟英三大初中教育集团。
致力打破高中发展瓶颈,南外落地南部新城,南师附中秦淮科技高中高起点办学,首次招生位列全市前十,成为全省高中教育的未来样本。
段仁虎 摄
康
秦淮是全省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60岁以上老人近20万
户籍老年人口超过了27%
近年来
秦淮区积极探索养老难题破解之道
相关经验做法被民政部总结推广
谷昌旺 摄
推行集成式养老,集机构、社区、居家养老于一体,形成“1+12+N”的养老服务圈,每个街道都要建成1500平米以上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
推行幸福养老计划,创新“互联网+护理服务”,实现独居老人上门服务全覆盖,80岁以上老人上门关爱全覆盖,适老化改造全覆盖,老人手机点单服务全覆盖。
推行医养融合,建成“15分钟健康服务圈”,市中医院搬至南部新城医疗中心全新亮相,依托红十字医院筹建主城最大的东部康养中心,实现一条龙服务,努力让秦淮的老人“老有颐养”。
王彦丰 摄
治
作为人流密集的中心城区
秦淮经受住疫情大考
靠的不是“城墙护体”
而是治理改革
方飞 摄
去年,聚焦“赋权、赋能、强基层、强队伍”,推行“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在全省率先赋予街道执法主体地位,集中下沉162个分散的行政执法事项,从而解决基层“看得见管不了”的问题,形成的“两赋两强”街道集成改革模式被全省推广。
在此基础上,今年继续推行“双做双增”社区集成改革,致力做强社区、做实网格、增加服务资源、增强治理能力。区委常委、街道班子、区街干部常态化下沉,用铁脚板打通治理的最后一米;严格执行网格标准化工作清单,让社区、网格真正减负增能;建好区街社三级综合指挥平台,实现了社会治理的“一网统管”;组建“零距离家园理事会”,发动群众力量,实现全区751个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
张伦富 摄
展望秦淮
流光溢彩的夫子庙,桨声灯影的秦淮河
古色古香的老城南,商贸云集的新街口
以及快速崛起的南部新城
传统与时尚交融
历史与现代齐辉
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文化
承载着梦想、播撒着希望
书写着历史、创造着辉煌
秦淮,最南京!
编辑|拿铁、馒头
秦淮,最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