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在我们中国,生儿子除了传宗接代,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防老。孝道从来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子女孝顺父母,更是理所当然了。自古不变的道理,最近却悄悄发生了些许改变,很多子女表面上对父母孝顺,看似承欢膝下,但不少的养老潜规则渐露头角,实际是给年老的父母增加沉重的担子。
就好比如许多现在的许多老奶奶,像张奶奶,有一儿一女。为了养大孩子们,张奶奶年轻的时候吃尽生活的苦头,无论风吹雨打,都坚持工作或者做生意。对于她来说,这都是段艰辛的日子,包含心酸,但是一天天看着自己的儿女健康快乐地长大,也是苦中一点甜,生活也变得不那么苦了。
儿女渐渐长大,不仅找到了安稳的工作,还成家立室有了自己的孩子了,再也不用张奶奶为他们操心各种事情了,她就可以安心在家中干自己喜欢的农活了。
但前阵子张奶奶的儿子要把她接到市区里去住,在街坊邻居看来都觉得她幸福不已,儿子有孝心要把妈妈接到身边去照顾,享受天伦之乐。但只有张奶奶心里清楚不过,表面上强行开心,实际是她的儿子生了孩子,需要张奶奶过去帮忙带孩子。
果不其然,她儿子工作繁忙,让她帮助照顾媳妇坐月子,然后带孩子。毕竟是自己的儿子提出的要求,就算张奶奶不太欢喜也无可奈何。张奶奶刚准备适应儿子这边的生活,然而世事无常,她女儿打电话跟张奶奶说她工作也是繁忙,实在很难抽出时间带孩子,公公婆婆又不太舒服,就想要张奶奶去她家里带孩子一段时间。
局外人看来,张奶奶十分幸福美满,儿女孝顺,都争先恐后接她到家中居住。然实际上她们都是同一个想法,都想要利用父母,因为父母还有帮忙带孩子的价值。
如今社会中,并不缺少这种潜规则,看似孝道,背后都隐藏着利益。一不留神,父母就会误以为子女的孝义,陷入“孝顺”的漩涡。
1. 常回家看望父母
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往外发展,一般不会选择自己生活的城市工作。这样一来,儿女回家看望父母也不像以前那样频繁了,回家看父母也就成了孝顺,但是不是一切回家看父母的行为都是真的孝义。
可能许多年轻人时不时就回家看望父母,两三天回一次,但他们只是到家中蹭父母做的饭菜,并不是真心实意回家看望父母对他们嘘寒问暖。他们很多都是以工作忙为理由,一回家就回自己房中躺下休息,父母在厨房中忙前忙后地准备饭餐,也不见得会去帮助父母不会对他们关怀备至。这样的儿女就算天天回家看父母,也是披着一身孝顺的假象。
2. 接父母到身边居住
除了以上所说的张奶奶,其实现在很多父母都这样。子女年轻,在外工作繁忙,挪不开时间,就会想着接父母到身边居住,名义上尽到了孝道,实则是想让父母帮助带孩子。
全心全意照顾孩子本来就是一件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事情,就拿孩子半夜哭闹这件简单的事情来说,都已经让老人彻夜难眠了,更何况带孩子。所以,接父母到身边居住也不见得百百分百是孝顺的行为。
在这样情况下,要怎么教育孩子才能年老以后避免碰上这样养老潜规则呢?
一、 要换位思考
人是一定会经历生老病死的,孩子要清楚父母迟早会变老这一事实,真正体会到了,他们才会发自内心照顾父母,对父母嘘寒问暖,给后代做好榜样。无论做人做事,最重要的是换位思考,在这问题上更要学会换位思考。在教育子女时,要从多方面教导他们,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不能自私自利只想着自己。
二、 强化责任意识
子女缺乏一种诚心诚意孝顺父母的责任意识,才会有以上一些的假孝顺行为。如果子女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要利用,榨干他们身上的价值,缺失责任心,那真是可悲,他们还有什么人是不能利用的呢
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慢慢强化孩子的责任意识,只有这样,以后才尽可能减少这样的假孝顺行为。父母不能长期让孩子依偎在襁褓里,要适当放手,独立自主,提高责任意识。
三、 亲情培养的重视
血浓于水,亲情是任何情况都斩断不了的,要保障最基本的亲情关系,孩子才可能尽心尽力承担孝顺父母的责任。平日里父母无论多忙都要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对孩子关怀备至,让他们从心底里感受到父母浓烈的爱。
总结:这些养老潜规则是不应该存在在这个社会上的,我们不得不重视这问题,要从小注意对孩子的关心关爱,避免往后这样的潜规则继续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