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尊重每一个人,不论他是何等的卑微与可笑。要记住活在每个人身上的是和你我相同的性灵。——叔本华
道德与法律是规范我们生活的两个重要衡量标尺,触犯道德原则,引来的是舆论惩罚,一旦触犯法律,则是必须接受国家惩罚的。在影视剧和小说中,许多人都曾经看到过,罪大恶极之人无法得到法律宽恕者,要判处其死刑,在处刑过程中有一个小细节引人关注,那就是用酒精给犯人消毒。
01死刑的方式
死刑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产生了,在中国古代根据犯人不同的罪行会有不同的处刑方式,我们在影视剧和历史当中见到最多的就是砍头。将犯人带到菜市口的台子上,当着众多百姓的面,直接将人的头颅砍下来,一方面是对犯人的惩罚,一方面也是想要起到警示众人的效果,让民众不敢轻易犯罪。在西方最常见的是侥幸,一般也是在众多人面前将犯人绞死。
这与中国古代的砍头起到的是同一种作用。除了这两种之外,有一些罪大恶极之人,他们所犯的过错太严重,也会采用一些更加残酷的方式,比如说古代的腰斩、五马分尸、千刀万剐等等,相对于砍头和绞刑来说,这几种方式更加血腥可怕,能够起到绝对的震慑作用,不仅让犯人在临死前吃尽苦头,还让其他人再也不敢犯相同的错误。
相比于古代来说,现代社会更加尊重每个人的人权,哪怕是犯人也有自己的人权,所以不会采用这样残忍的方式,因此刚开始会采用枪决。枪决时不会让一个执行者来开枪,而是同时有多个执行者,这样就不确定到底是谁杀死了犯人,对执行者也不会造成心理问题。这种方式已经极大程度上尊重了犯人的权利,也保护了执行者,但是人们渐渐发现这种方式也十分血腥残忍。
02安乐死为犯人擦拭酒精
美国随后发明了安乐死,用注射器给犯人注射一种特殊的药物,最大程度减少犯人的痛苦。之后很多国家包括我国开始沿用这种方式,简单、方便,也能减轻犯人的心理压力。安乐死这种方式犯人的身体无需承受痛苦,且在处理犯人尸体时也更加简单,医生在为犯人注射时还会擦拭酒精。
一般在注射前擦拭酒精是为了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让病人不会被感染,但是死刑犯已经要面临死亡,却为什么还要擦拭酒精消毒呢?这与医生的职业相关,他们本是为了治病救人,虽然知道安乐死的药物会让人失去生命,但是同样要保持自己的职业道德。死刑犯做了不可饶恕的事情,并且马上要接受惩罚,但这也不意味着他要承受更多的痛苦。
擦拭酒精是表示尊重他的人权,虽然身份是犯人,但他也是一个人,将他与正常人一视同仁。让医生也能像正常为病人医治一样完成整个过程,减少双方心理负担。同时从医学的角度来说,擦拭酒精之后人体的血管会更加清晰,大众都有过扎针的经历,先将器具将让血管变得清晰,然后拍打,用酒精擦拭,保证医生能一次性注射成功,避免因为注射失败导致犯人承受更多痛苦。
在普通扎针时,如果连扎多次,病人的情绪都会变得紧张,让扎针更不顺利,何况是即将面对死亡的犯人。他们原本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因为多次不成功,很可能情绪崩溃,让行刑过程更加艰难。因此从人权和医学两个角度来看,都应该为犯人擦拭酒精,这是医者惯性的动作,也是身而为人能够让犯人保留自己人权最后的一个细节。
03尊重法律,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一般都会说自己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但是有人曾经说过法律实际上是最低要求,如果仅以法律为标准,那置道德于何种境地?法律要求我们不伤害他人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不威胁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但这难道就已经是对自己的唯一要求了吗?
不能够做有损国家、社会、他人的事情,这是自小就已经学习过的,无需再有过多的说明。有的国家为了保护人权取消了死刑,但是所有的受害者也有人权,更应该受到保护,一刀切将这种刑罚去掉,到底是在保护哪一类人的权利。如今我们国家死刑的制定越来越严格,这是一个好的现象,绝不放过任何一个藐视国家法律的人,也不滥用法律。
法律是底线,但绝不是唯一准则,我们普通人在生活中除了法律以外,更应该视为标准的是道德。道德是内心的镜,我们平时的一举一动才是更应该注意的,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拾金不昧,爱护花草,关心老弱病残这些弱势群体。需要注意的事情体现在方方面面,古人要求君子慎独,不仅仅是在他人面前,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更要注意严格要求自己。
04营造和谐家园需大家共同的努力
遵守道德并不是为了演给别人看,而是让生活环境变得更加和谐美好,试想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仅以法律为要求的国家,那环境谁来治理,教育谁来参与,养老谁来负责,钻法律的空袭、曲解道德必定不在少数。中国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拥有文明古国的底蕴,自古以来我们就重视内心的修养,无数前人为我们打下了崇高道德的根基,因此必不要局限于法律,更高的追求就在心中。
死刑犯一般都是对国家和人民造成极大威胁的人,判处死刑在情理之中,但也要给他们足够的尊重,残忍和血腥已经被革除,犯人心中没有法律,我们心中却不可以没有道德,为他们擦拭酒精是处于医学需要考虑,也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将道德挂在心中,将法律熟记于胸,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