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大公无私,不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家国就会兴旺
2020-10-09 07:43  浏览:565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节选自《群书治要》之论语 第二十七集*

(本文共1324 字,阅读大约 4分钟)


07:15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

年饥就是谷物收成不好,鲁哀公因为年成不好,费用不足,便问有若,应该怎么办?他是鲁国的国君,又有封地,为什么还这么说?因为当时鲁君的封地,都被三家给取走了。有若对曰:“盍彻乎?”依据郑康成的解释,“彻”是周朝的税法,规定农民缴十分之一的税,这也是天下的通法。皇侃的《论语义疏》引《孟子滕文公篇》说:夏朝用贡法,殷朝用助法,周朝用彻法,其实都是十分之一的税法,但是法久则弊。

在井田之中,好的土地大家都要,不好的才留给国家,所以除井田外,另外再加一分的税,这个就是“二”。鲁国自宣公十五年改变了税制,征税十分之二,所以孔子作《春秋》,把这一段就记了下来,认为不合礼。

这种税制直到哀公的时候也没有改变。有若怎么回答的?他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有若建议鲁哀公恢复彻法,所以哀公说“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意思是征十分之二的税,犹感觉到费用不足,怎么能恢复到十分之一的税制?又去一半,就更不足了。有若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姚鼐《惜抱轩经》说:“与,犹谓也。”古人语多如此。“君孰与不足”就是君孰谓不足的意思。有若言百姓足,即当谓之君足,君用小乏,亦不害其可谓足也,改变税法,税收反而减少,有若何尝不知?但是鲁君税收大部分,是由季氏等三家大夫中饱私囊。鲁君,也就是当时的哀公,因为政权被三家把持,有一肚子的牢骚,所以求享受,活一天就享受一天,这是糊涂。他不懂道,没有办法给他讲。其实人的福都是有一定的,福享尽了享完了就受苦,寿与禄也都是一定的,但是鲁哀公他不懂得这个道理,也没有办法给他讲得太明白。当时的这种积弊不除,纵然向农民征收再多的税,鲁哀公的收入也增加不多,还是不够用,徒使民众更加贫困而已。与其说两无实益,不如减税。所以有若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皇侃的《论语义疏》引江熙说:“为家者,与一家俱足,乃可谓足。岂可足一己而谓之足也。”就是说能够统领一家的人,要和一家的人都富足,才可称得上是足。如果只是满足一己之私欲,怎么能称得上是足?像中国古人,有这种家族的观念,他去奋斗、去努力、去工作,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家庭,老的时候有家庭来养老,所以他感觉到很安心,老的时候也无后顾之忧。每一个人都是这样为家庭做贡献,富裕的就可以去救济贫穷的,贫穷的不用担心自己的收入不够、孩子上不了学、吃穿都不够用,所以人人都身心安稳,这是一个家庭式的方式。现代这种血缘家族没有了,现在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公司、单位、集体之中。只要我们把这种道义推而广之,来经营我们的公司、单位和集体。实际上我们就把这一个集体、企业、单位变成了一个和睦的大家族,人人都是为了单位而奋斗,单位负责养老育幼,这样,传统的文化精神仍然可以传承。以古代的家族之所以能够传承,就是因为他是一个道义的集合。如果没有了教育,兄弟之间也会起纷争,所以关键并不是在于血缘,而是在于教育。人们接受教育都以道义相处,这个事情才能够办得好。


---------------------正体----------------------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對曰:“盍徹乎?”

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

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

年饑就是穀物收成不好,魯哀公因為年成不好,費用不足,便問有若,應該怎麼辦?他是魯國的國君,又有封地,為什麼還這麼說?因為當時魯君的封地,都被三家給取走了。有若對曰:“盍徹乎?”依據鄭康成的解釋,“徹”是周朝的稅法,規定農民繳十分之一的稅,這也是天下的通法。皇侃的《論語義疏》引《孟子滕文公篇》說:夏朝用貢法,殷朝用助法,周朝用徹法,其實都是十分之一的稅法,但是法久則弊。

在井田之中,好的土地大家都要,不好的才留給國家,所以除井田外,另外再加一分的稅,這個就是“二”。魯國自宣公十五年改變了稅制,徵稅十分之二,所以孔子作《春秋》,把這一段就記了下來,認為不合禮。

這種稅制直到哀公的時候也沒有改變。有若怎么回答的?他說:“為什麼不實行徹法?”有若建議魯哀公恢復徹法,所以哀公說“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意思是征十分之二的稅,猶感覺到費用不足,怎麼能恢復到十分之一的稅制?又去一半,就更不足了。有若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姚鼐《惜抱軒經》說:“與,猶謂也。”古人語多如此。“君孰與不足”就是君孰謂不足的意思。有若言百姓足,即當謂之君足,君用小乏,亦不害其可謂足也,改變稅法,稅收反而減少,有若何嘗不知?但是魯君稅收大部分,是由季氏等三家大夫中飽私囊。魯君,也就是當時的哀公,因為政權被三家把持,有一肚子的牢騷,所以求享受,活一天就享受一天,這是糊塗。他不懂道,沒有辦法給他講。其實人的福都是有一定的,福享盡了享完了就受苦,壽與祿也都是一定的,但是魯哀公他不懂得這個道理,也沒有辦法給他講得太明白。當時的這種積弊不除,縱然向農民徵收再多的稅,魯哀公的收入也增加不多,還是不夠用,徒使民眾更加貧困而已。與其說兩無實益,不如減稅。所以有若說,“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皇侃的《論語義疏》引江熙說:“為家者,與一家俱足,乃可謂足。豈可足一己而謂之足也。”就是說能夠統領一家的人,要和一家的人都富足,才可稱得上是足。如果只是滿足一己之私欲,怎麼能稱得上是足?像中國古人,有這種家族的觀念,他去奮鬥、去努力、去工作,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這個家庭,老的時候有家庭來養老,所以他感覺到很安心,老的時候也無後顧之憂。每一個人都是這樣為家庭做貢獻,富裕的就可以去救濟貧窮的,貧窮的不用擔心自己的收入不夠、孩子上不了學、吃穿都不夠用,所以人人都身心安穩,這是一個家庭式的方式。現代這種血緣家族沒有了,現在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公司、單位、集體之中。只要我們把這種道義推而廣之,來經營我們的公司、單位和集體。實際上我們就把這一個集體、企業、單位變成了一個和睦的大家族,人人都是為了單位而奮鬥,單位負責養老育幼,這樣,傳統的文化精神仍然可以傳承。以古代的家族之所以能夠傳承,就是因為他是一個道義的集合。如果沒有了教育,兄弟之間也會起紛爭,所以關鍵並不是在於血緣,而是在於教育。人們接受教育都以道義相處,這個事情才能夠辦得好。

*内容来源《群书治要》学习网*

小故事 大智慧 学习传统文化 利己又利他



发布人:314b****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