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的退休人员养老金每年都涨,一涨就是两三百,我们农民朋友为啥不是每年涨?就算是涨也是三元五元的涨,差距这么大吗?”
曾经的农村朋友因为种种限制,无法参加社保,十分羡慕城里“吃公家饭”的人,退休后能够领取养老金,如今时代变了,农民朋友也可以领养老金。
那就是覆盖范围较广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经历了新农保、城居保之后,最终合并成了此类保险,城市户口、农村户口都可以缴费。
“养儿防老”的观念慢慢散去,而缴纳社保的思维在农村蔓延,可看到养老金上涨,才发现别人涨两三百,自己才涨三五元,到底咋回事?
下面【社保精算师】为你深度解析:
01、两种养老金本质不同
(1)企退人员养老金
众所周知,企退人员养老金的钱数比城乡居民养老金要多,可仔细算下来,企退人员养老保险缴纳费用也不低,正所谓多缴多得、长缴多得。
基础养老金=(全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全部缴费年限×1%;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余额/139(60岁男性退休计发月份)
从计算公式中,我们可以得出养老金的影响因素有当地社平工资、缴费比例、缴费年限,假如说农村朋友也想交此类社保的话,就相当于是灵活就业人员参保。
就以大连为例,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每年需要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上万元,这对一般的农村家庭来说,很难承受,所以,国家才设置了性价比更高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2)城乡居民养老金
假如说农民朋友以灵活就业身份缴纳企退人员社保,不仅仅面临着上万元的社保费用,而且此类保险分为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养老保险缴费的40%进入个人账户。
简单来说,如果一旦去世,那么只有个人账户的钱才能退回给遗属,另外的60%也就“充公”了,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就不存在这个风险。
虽然也是由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但是个人账户的钱数全部都是自己的缴费,也就是说一旦去世,自己缴费的钱全部留给遗属,一分钱都没有浪费。
不过,基础养老金因为没有统筹账户,全部由财政补贴才承担,因为地域化的差异,各地农民朋友养老金天壤之别,具体如下图所示:
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上涨,国家是设置了最低额度的限制,各地区可以在最低线上,结合当地的财政情况,实施当地的养老金调整方案。
显然,上海市首屈一指,而且在2021年已经颁布政策,上涨到1200元,可谓是令人羡慕,其他地区是否有基础养老金的上涨呢?除了上海,还有4大地区公布,接下来为你分析:
4地区已经公布?
网上言辞凿凿地说四个省市已经出台政策,是咋回事?原来是山东、江苏、甘肃、新疆出台的农民基础养老金上涨的方案,多多少少都能涨个5元、6元。
于是,有人开始攀比企退人员的养老金上涨,人家能涨300元,自己才是人家的百分之一,其实,事实的真相是,企退人员也很难涨到300元。
就拿上海市,人均养老金超过4000元,按照2021年上涨方案,也就上涨200元,其他城市养老金大概也就涨几十元或者100出头,想涨300元几乎是不可能。
农民朋友养老金涨不涨,取决于一个关键点,那就是退休所在地的财政情况,如果发展较好的地区,就能多涨、频涨,如果不太好的地区,那就只能少涨。
无论如何,农民朋友如今也能领取养老金了,这是好事儿,有条件的可以参保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经济压力大的,可以参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毕竟后者不“亏本”,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