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低龄老年人可以为高龄老年人提供非专业性的养老服务,按照一定的规则记录服务提供者的服务时间,储入其“时间银行”个人账户,以便将来兑换相同时长的服务。
图说:虹桥街道虹储社区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王开诚 摄
目前中国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而养老服务体系滞后于养老服务需求,这正是所谓的“未备先老”。在这种情况下,激活低龄老年人的“活力”,对于养老服务品质的提升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近日发布的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中,60至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55.83%,这些低龄老年人大多具有知识、经验、技能上的优势,身体状况还可以,发挥余热潜力大。
不少低龄老年人有意愿发挥余热,但苦于找不到适合的途径,因而政府当务之急是要搭建低龄老年人的信息服务平台。在日本人们“退而不休”,有多种措施支持老年人再就业,像社区咖啡馆、社区食堂、看护幼儿、养老护理等方面,都有老年人的参与。在上海实施多年的“老伙伴”计划,持续发挥低龄老年人对高龄老年人志愿服务的长效效应,激活低龄老年人的“活力”。上海的一些为老服务中心通过设立陪伴聊天、陪同购物、陪同就医等渠道,让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提供服务。
低龄老年人也是老年人,在他们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更要采取措施保障他们的健康和安全。作为有关机构来说,可以缩短低龄老年人的上班时间,倡导弹性灵活服务。同时,要针对老年人在工作时间的突发情况(如意外事故、意外生病以及突然死亡等),为其购买相应的商业保险,解决老年人的后顾之忧。在上海的一些区,已经为“时间银行”的服务提供者和服务对象都购买了人身意外保险。
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以更好制度提升养老服务,将有利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安排,使得今天的老人和明天的老人都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红利。
方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