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洪晃:如果我老了,也要住在见不到日光的高楼养老院里,宁可死了
2021-03-22 17:50  浏览:3913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人世间除了生死无大事,人所有一切活动的终极目标只为了两件事,那就是我要如何活着和我要如何死去。与如何活着相比,思考如何死去更是一个让人既痛苦却不得不面对的话题。据统计,年龄超过四十岁的人的脑子里会时常跳出这个话题,我将如何死去!并为之脑补无数个可能。

家中有位长辈罹患绝症,在最后的一段时间,把所有的苦都尝了一遍,化疗,放疗,所有的痛苦他都一声不吭地扛了下来,但还是没有留下来。最后的日子里,身体被别人摆布个无数,打针,插管子,鼻饲管、输液管、导尿管等等,整个人无尊严地躺在那里,没有任何的遮掩。


社会中有个很奇怪的现象,明知绝症无医可治,但都拼命在治,医药费无数,经历巨大痛苦。直到最后离开的时候,大部分的人都会被折磨得体瘦如柴,狼狈不堪。生前再有尊严有地位的人这时候都毫无体面可言。

临终治疗可谓吞金,伴随着他的死亡,如果是一个普通家庭的话,那么这个家庭的经济基本上也就垮了。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就可以迅速消耗一个家庭数十年的经济积累,换来的只是增加病人的痛苦,再无用途。但是家属却在拼命请求医生尽量挽救病人的生命,其实所有努力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关于临终前抢救,不一定是病人的意愿,家属明知无益还是去做,因为中国的传统里,要做一个孝子。父母只要有一口气在,如果放弃医治,那就是不孝。我听过一句最实在的话,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挡活人的眼。为了不被别人说成大逆不道。

所以明知是人财两空的坑,也义无反顾地跳了下去!真正打垮一个家庭的,不是医院,而是心底那个“孝”。这件事就好像是另一个类型的皇帝的新衣,所有的人都明白,但所有的人都沉默着。而洪晃却成了那个捅破皇帝新装的小孩,她说她绝不要像父亲那样死去。洪晃一直都是京城里史家胡同玩耍的那个小孩,直率,敢言。

她因自己特立独行的个性毁誉参半,喜欢她的人说她真,不喜欢她的人说她作,所以人送雅号——“名门痞女”,她也一笑置之,不以为意。


这个称呼名符其实,她系出名门,无人可怀疑,生父洪君彦知名度不高,但却是北大著名经济学教授,继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任外交部长乔冠华。洪晃的母亲章含之,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曾担任毛主席的英文教师、外交官。

洪晃的外公章士钊是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司法总长、教育总长,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建国前还曾任同济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农业学校校长、广东军政府秘书长、南北议和时为南方代表。

有文章说洪晃年轻时热衷于撕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结果旧的还没撕干净,又被贴上新标签——陈凯歌的前妻。索性不撕了。坦然活着,却以真性情让很多人认识了她。


除去她身上的标签,其实她本人足够优秀,因为前期的职业与大众相去甚远,所以不为大众熟知。但在京城的名媛圈子,她却是一个不可能被忽略过去的存在。

“痞女”也实至名归,她言辞之犀利直白让人汗颜,更加主要的是言语尺度之大让国人不可直视,可以直接列入限制级。她怼过很多人,现在依然经常怼人,其中包括她的前夫。但所有的人都不恨她,还是把她当朋友,因为她的真性情。

洪晃经历过母亲章含之,父亲洪君彦的分别离世。让她最有感触的是父亲的离世前的那段岁月。


在喜马拉雅原创自制节目《写信告诉我丨第二季》中,洪晃聊到死亡。关于死亡,她说,她不怕死,但是怕不好死。或者说死不好。

洪晃的妈妈章女士生前留下过遗愿,当一切都无可挽回时,不接受伤害性的抢救。不插管子。最后她只对洪晃说:“妞子,我不想坚持了”。就走了,离去的时候非常安详。所以洪晃对她妈妈的离世并没有太深的感触。反倒是她的父亲离世却让她有很多的话要说。

洪晃说,在后来母亲患病直至去世,她与父亲的关系并不好,因为父亲把与母亲的一切陈年矛盾及感情纠葛写成文章并发表。让洪晃觉得他的父亲在炒作。

但是在她的父亲生病搬入养老院时,她还是开始恢复了与他的见面。当她看到洪君彦所住的养老院,她是这样形容的:“养老院是一座高楼,见不到任何日光,父亲的床位靠着门,每次离开床位,监护人员会用一个布兜像兜东西一样把他兜着放在轮椅里面。”


洪晃说,如果她老了也要住在这样的见不到日光的高楼养老院里,她宁可死了。后来她为父亲在北京联系到条件更好一些的养老院,但是因为后母不同意而作罢。再后来因为病情恶化送到医院的时候,她的父亲已经瘦得皮包骨头了。

洪晃认为,她父亲最后一年的时光是没有意义的,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及生活的质量都是没有了的。

什么才是孝?洪晃挑破了一个大家都讳莫如深的话题,过度抢救。让病人毫无尊严地承受着痛苦离去,这到底是对还是错?人在彻底没有恢复最基本的生活功能及生理功能的时候,到底应不应该选择自己的时间及死亡方式?

作为家人应不应该尊重病人的选择?这是一个社会的问题,需要取得全社会共识,而非一个人或一群人所能改变的现实。


网上有文称,病人,家属与医生都应该接受死亡教育,这应该是很多人深以为然的。

死亡应该是庄严神圣的,被尊重的,极富仪式感。当确认死亡已不可避免时,大家所要做的就是让病人减轻痛苦,减少恐惧,把所有无谓的措施都放弃掉,轻轻地向他道别,表示很钦佩他,因为他已经完成了所有智慧生命都应该有的所有历程,现在该在家人的陪伴下走向宇宙深处。甚至可以说这是极美的一件事。是人一生中最后一次高光时刻,就不要再被那些庸俗的规矩所羁绊了。


发布人:4978****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