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的底色
农村人是指出生生长在农村的人,农村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一个人的底色,不管以后走多远、做出多大的成就,他永远都是一个农村人,这里没有任何的贬义,这是一个人出身。
比如一个人的饮食习惯在7岁之前就会定型,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南方人喜欢吃大米,外国人喜欢吃黄油面包,这可能是要跟随你终身的习惯。
比如一个人的语言,虽然现在全国推广普通话,但是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方言,也是你永远的印记。
时代的迁徙-城镇化
进入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以来,城镇化加速,农民很多都外出到城市打工赚钱,还有一部分有能力的人在城市里面买房子定居下来,也有一部通过读书上学来到城市定居的人,走了不同的途径,但是都是非常艰难的路,能够真正在城市里面扎根下来的人少之又少,绝大部分都是在城市里面挣钱,反哺自己农村老家的生活。那些在城市里面定居的人,自己的根还是在农村,逢年过节,尤其是清明节、中秋节、春节,即使相隔万里也要回到自己的老家,拜祭自己的父母,直系亲戚的走动。
其实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生活都是没有那么的容易,城市挣钱多机会多,但是生活成本也高,尤其是对于外地人进城买房子都是困难重重,基本都是按揭买房,月月还贷,这是跟资本主义学来的超前消费理念,有人说好,但是我认为不好,让人们一直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
为了孩子有更好的教育机会,也是定居在城市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中国人普遍地重视孩子的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非常的强烈,也是付诸了实际的行动。
落叶归根的乡愁
但是几十年后,当你老了,是不是要回到农村呢?“落叶归根”是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传统,只要能回到农村应该很多人都愿意回去,但是也有很多的尴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还有另外的难题就是老家的老房子是否依然健在,有很多在外打工的人,即使不回老家,也把老家的房子盖得很漂亮,这就是“乡愁”吧,希望有一天还要回来,哪怕已经垂垂老矣,心是一直怀念着家乡。
总结
家乡应该是出得来回得去,即使人文情怀,也是社会经济的循环,出得轻松,回得温馨,因为乡村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承载了5000年的民族魂。
希望从农村走出来的人,都可以回到自己的老家去养老,“出走半生回来亦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