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成熟发展,中国老龄人口也在不断增多。截至到2019年年底,我国60周岁至65周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共计25388万,占总到人口数的18.1%,65周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更是占到人口总数的12%。
根据中国发展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预测指出,2022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占到全国人口的14%,实现向老龄社会的转变。
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人们的养老问题就成了社会的一大担忧。
社会把子女外出就业、留守故居的老人称为空巢老人;把丧偶、离异、长期无子女陪伴或无子女的老人称为独居老人。这两类老人面临着类似的养老困境,他们的生活水平、心理健康、衣食住行都需要关注。
智研咨询研究表明,据2016年的中国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数据推测,预计到2020年年底中国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的数量将达到1.5亿,占到全国人口的12.5%。数据的背后不仅是沉重的养老负担,更是老年人们难以言喻的无奈与孤独。
近年来,养老产业也在国内取得了重大发展,民营养老机构不断涌上市面,已有许多老年人选择购买养老服务,进入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机构等机构享受晚年。但不少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主要原因还是希望以机构为媒介接触到更多的同龄人、寻找共同感来缓解内心孤独。
但能够购买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多是来自有退休金、有收入来源或子女经济不错的城市家庭,这让人开始担心起那些没有经济来源、居住在社区服务不到位或是居住在农村的老人是如何养老的。
细观每个城市,老年人聚集居住的地方多是老旧的社区,社区基础设施老化、公共设施不齐全、房屋楼层偏高加上阴暗潮湿的楼道,给老年人的日常出行、采购物资造成了严重阻碍。在偏远的农村,买件简单的物品就要跋山涉水赶到乡镇,再把物品背回家,而年龄大的老年人连日常出门都困难,更别说负重出入了。
因此,老人的日常生活是需要子女和社区给予更多帮助的。
大家总认为老人经历世事多年,是很豁然开朗的一代,但到了晚年,他们也有着对疾病和死亡的畏惧。这种忧虑在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身上尤其显著,怕小病无人照料、大病无人发现、又怕病了拖累他人、怕患病无钱医治,怕身故无人送终是他们的一大心结。
而失独老人更是这一群体中处境最艰难的一类,空巢老人偶尔还能得到子女和儿孙的陪伴,而失去子女和配偶的他们面临的则是长期的孤独和哀伤。
子女给父母多一些关爱、多一些陪伴、多一些理解,社区给独居老年人多一些关怀,开办社区养老,让老人们安享晚年是子女和社会的应尽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