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主动去找“不声不响”的困难群众,社会救助领域的“政策找人”试点正在铺开!
2021-05-06 20:17  浏览:494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为防找不到此信息,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变“被动救助”为“主动救助”,推动“政策找人”,上海社会救助正在尝试新的创新探索。在今天的民生访谈上,上海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介绍,社会救助领域的“政策找人”试点正在铺开。十四五期间,民政工作拓展至“全人口、全区域覆盖”,到2025年,实现上海基本民生保障均等优质,基层社会治理有序活力,基本社会服务完备高效。主动去找“不声不响”的困难群众徐汇区依托“一网统管”实施政策找人、精准救助。以公安实有人口数据库和测绘院GIS地图为最底层数据,叠加了民政、人社、残联、退役军人事务局、房管、卫健、司法等14个条线与民生相关的数据约1600余万条,形成了大民生数据池。通过为社区建档、为家庭画像、为个人服务三个维度对社区、居民和家庭建档立卡,形成了45项个人和家庭属性标签,展示辖区民生基本体征。通过对一项或多项民生体征标签进行勾选,智能发现困难群众中“沉默的少数”,并通过系统自动派单给社区救助顾问,把救助政策主动送到居民家中,把救助服务做到百姓开口之前。“政策找人”,目的是为了重点完善主动发现机制。朱勤皓解释,这几年,民政部门不断完善社会救助政策制度,并努力帮助困难对象“有政策可找”;努力持续推进“全市通办”“一网通办”“一件事”,让“人找政策”更方便。但考虑到少数的甚至是极个别的由于自身健康状况、不了解政策等原因没有求助的“不声不响”的困难群众,他们可能确实存在,可能成为没有享受到社会救助的“沉默的少数”,我们就必须要主动作为,依托线上大数据的智能发现和线下救助顾问的就近服务,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政策找人”已经发挥了作用。去年受疫情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有关部门通过低保数据库、人口数据库,并叠加相关参数进行智能搜索,就发现有60多名低保家庭应届大学生。人社、街道等相关部门及时介入,按照“一人一案”服务机制,主动帮助困难家庭大学生顺利就业。社会救助将在五个方面转变“十四五”时期民政部门将进一步聚焦相对贫困、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努力构建应对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相对“十三五”时期,努力实现五个新转变:一是救助目标上,实现从以“救”为主向“救”“助”并重转变,重视发挥困难群众的潜能,让困难群众在获得基本物质保障基础上得到理解和尊重,实现人格的自立和个人的自强。二是救助主体上,实现从政府为主到构建政府主导、市场与社会充分参与的协同救助网络,在夯实政府救助基础上,更多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整合更多资源,发挥多方优势,更好满足困难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三是救助内容上,实现从物质帮扶向多元救助转变,进一步夯实物质救助,推进服务救助和心理救助。四是救助导向上,实现从“被动救助”向“主动救助”的转变,不能只是等着对象上门求助,要通过线下社区邻里发现与线上智能寻找相结合的方式,健全主动发现机制,实现“政策找人”,主动救人。五是救助方式上,从政策分散供给向需求导向基础上的综合服务转变,以社会救助需求综合评估为基础,实施个案管理,开展综合施策。全人口、全区域民政,更好回应群众需求过去民政服务的对象主要聚焦在部分人群,特别是需要保基本、兜底线的人群,如救助对象、困境儿童、高龄失能失智老人等,未来还要面向全体人群。对于“全人口、全区域民政” ,朱勤皓解释,未来,民政工作覆盖上海所有人,不仅仅是贫困人群、特殊人群,还要统筹考虑城乡、户籍、年龄、性别等不同的人口结构,以及全生命周期等概念,“我相信,民政工作面向全人口、全人群后,将有助于更进一步地解决民生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不均衡、不充分问题。”规划中的“全区域民政”,指的是:通过分门别类,按照中心城区、近郊、远郊等不同的发展空间,兼顾本市及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并前瞻性思考行政区划与开发区、功能区、新城等关系,以服务供给为半径,以地域空间为载体,以群众需求为核心,推进民政工作。“全区域民政”的工作手段也是多样的,特别是要通过线上线下各种手段,打破空间和距离的约束,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回应群众需求。下一步社区疫情防控重点是这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经进入了常态化。民政领域疫情防控主要涉及救助、养老、儿童、社区事务、婚姻、殡葬等,都已恢复了常态。在社会救助领域,疫情期间暂定的低保等定期复审已恢复,这也是确保救助公开、公平的重要手段。还有流浪乞讨救助返乡工作也恢复正常,除了被救助人员正在生病,或其户籍地在中高风险地区外,护送返乡工作已恢复常态。2020年1月至今年3月底,上海市区两级救助部门累计接送返乡受助人员722人次,帮助43名长期滞留人员找到家乡。在社会福利领域,全市各项养老服务已恢复常态,养老机构家属探视继续采取预约方式,老年人返院不再需要核酸检测报告;全市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助餐点等各类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面开放,日均接待老年人50多万人次。朱勤皓透露,下一步,社区疫情防控的重点是继续广泛宣传发动市民接种疫苗,持续做好入境人员闭环转运和隔离健康观察,第一时间开展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来沪返沪人员排查工作,筑牢疫情防控社区防线。数字看低保、养老、社区服务“十三五”期间,本市城乡低保标准从790元/月/人,调整提高到1240元/月/人,增幅超过56%;全市养老床位总数从12.6万张增长到16.1万多张(增幅26%),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增长到320家,社区助餐点增长到1232家,于2016年创设的老年综合津贴已发放超过257亿元,累计惠及426.62万老年人。“十三五”期间,上海持续提高孤儿养育标准,社会散居孤儿达每人每月1900元,机构孤儿达每人每月2100元。还是在“十三五期间”,上海首创并推进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全市现有社区工作者5.3万名;全市所有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实现了“全年无休”,有190个个人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市通办”,41个事项实现“全程网办”,年均受理群众办事超1200万件……


来源:周到上海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


发布人:d966****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