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防老,多少父母,被这个中国式的“最美谎言”坑了一辈子。
中国人的骨子里有一种信仰,那就是“养儿防老”。多少父母,穷其一生,将孩子拉扯大,为了就是日后老来有所依靠。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养儿防老”似乎变了味。
前段时间陪家人住院,隔壁床是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每天老伴陪着来打点滴,几天下来熟络了,通过聊天得知,老人有一儿一女,儿子早些年就去加拿大了,并在那边定居了。老人和老伴去住过一段日子,但在那边养老基本不现实。老俩口回国后,儿子几年也才回来看一次。女儿虽然在国内,但也距离三四个小时的车程,而且女儿也60岁了,刚退休不久,现在家带孙子。
好在老两口身体还行,能自理。问及老两口这么大年纪了,为啥不去住养老院?老人说,现在两个人还可以相互照顾,在养老院总归不习惯,等到日后走不动了再说。
既然“养儿防老”很难实现,为什么那么多老人不愿意去养老院?
1、主观问题
在老一辈人的心里,讲究“落叶归根”,即使有些养老院离家不远,老人也不愿。怕哪一天走了,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还有些老人觉得,养老院住着一群不熟悉的人,哪有生活在家里自在,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所以不愿意“挪窝”。
2、客观问题
除了观念性问题外,还有一些客观因素,比如公立养老院床位不够,私立养老院的费用又无力承担,所以身体尚能自理的老人,大多选择居家养老。那些失能失智,需要专人照顾的老人,有些会请住家保姆,有些才会被子女送到养老院。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养老机构的管理越来越规范,制度也越来越健全,护理人员也越来越专业。但我国人口基数大,养老院床位供不应求。
为解决“养老难”的问题,国家、政府层面,出台了很多政策,有些政策在试点过程中,也得到比较好的反馈,比如“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受到很多老年人好评。所以,养老院是最后归宿?NO!
什么是“家庭养老照护床位”?
“家庭养老照护床位”,是以养老机构为依托,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支点,将养老机构专业化的服务,延伸到家庭。
当老人与养老机构签订服务协议后,机构会派工作人员上门对老人的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比如配备智能床垫、紧急呼叫器等智能设备,实时监测老人的身体情况。除了对健康的管理话,还有对老人生活的照料,如助浴、助洁、助餐等,有些老人不愿做饭,打个电话,机构就将饭菜送到家里来,很方便。
政府兜底,价格亲民,老人叫好!
家住德胜社区的陈大爷患阿尔兹海默症多年,只认识自己的老伴。女儿成家后,家中只剩下夫妻俩。一直以来,陈大爷的日常起居都靠老伴照顾,但老伴年纪也大了,78岁了,照顾起来有些力不从心。通过社区街道,女儿得知了“家庭养老照护床位”的信息,于是立马向服务机构——乐龄家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中心提出了申请。
签约后,隔段时间机构就派医护人员上门为老人量血压、做康复训练,还安排家政人员上门做卫生。连之前为陈大爷洗澡这个“老大难”,现在也得到了解决,因为这个服务里面包括了电子信息化、生活照料、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康复服务,精神慰藉等六大方面。费用方面,除了政府补助部分,每个月实际只支付了600元。
当然,选择的服务套餐不一样,服务内容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
后记:
老朋友们,切记!我们注定是孝顺父母的最后一代,被儿女“抛弃”的第一代,养老还是要靠我们自己。现在有多种养老方式,养老院也不再是我们最终的归宿。趁着身体还好,头脑清醒,以快乐为中心,好好安排自己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