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这几年,养老问题越来越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因为养老问题不仅仅是被退休老年人这个固定群体关心,很多年轻人也非常“高瞻远瞩”的考虑到在未来自己要如何养老的。并且很多人都“危机意识”充足,已经开始参与到需要多少存款,才可以在未来获得体面的养老生活这一话题中。甚至一些80后、90后乃至00后朋友,都开始细心计算,关心现在所交的社保金额,等到退休时可以领到多少钱这样实实在在的问题。
退休后如何解决养老问题
其实,现在退休的老年人关心养老问题,是出于这个问题和自己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而年轻人关注这个问题,也不单单只是简单地从自身角度考虑,更多的年轻人,因为家中父母也面临退休或者已经退休,他们热心关注并探讨这个问题,也是为自己父母的生活质量着想。并且如果父母的养老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也会直接造成子女在赡养老人这一项目上背负上更大的经济压力。所以,现在家家户户都不得不未雨绸缪地考虑养老问题,细致的规划老年人如何养老,并且如何提高养老品质等问题。
在我国,目前居民常见的养老方式主要包含两大类别。第一种类型是社会养老,第二种类型则是家庭养老。在家庭养老这种养老方式中,还细化为子女养老和存款养老这两种。今天笔者就带领读者一起分析一下这几种不同的养老方式,并且针对不同的养老方式,分别会对社会、老人以及子女造成什么影响。
养老方式的不同类别
先来看第一种,社会养老。社会养老也可以被理解为社保养老。大多数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盈利性团体等都会在员工到达退休年龄前,每月定时定量的缴纳社保,只要员工在到达退休年龄前满足了社保缴纳15年的时间指标,就可以在办理退休后,每个月领取到国家发放的养老金。举例来说,现在我国普通职工养老金的平均标准,为每人每月2000——3000元人民币。不过,这个金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具体情况国家还会根据生活水平需求来进行相应的金额调整。
截止到2021年,我国的养老金额已经实现了17次连张,平均涨幅在5%左右,这也就意味着,许多人每年可以领取到的养老金,都在以两三百元的速度增长。社会养老这种养老方式的主要优点,在于退休后老年人的生活经济来源主要有国家养老金来发放解决,也减轻了整个家庭赡养老人的经济压力,特别为老年人在“伤残病痛”等问题上提高了抗风险能力。
第二种,家庭养老。对于一些没有缴纳社保的老人来说,他们在到达退休年龄后,只能够依靠子女来生活。晚年的生活品质也往往直接与子女的生活状况挂钩。如果子女经济能力较强并且十分有孝心,那么老年人的养老生活自然也就体面舒适,有一些病病痛痛也不会太担心。但是如果子女连自己的生活开销都非常吃力,那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可想而知,只能用“凑合”来形容了。
其实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年轻人也表示很无奈。因为现在大多数家庭都背负着房贷、车贷等经济债务,并且还要考虑自己子女的教育等问题,自己小家庭都往往入不敷出,在赡养老人上往往也就有心无力了。
60岁后,多少存款此才能体面生活
在古代,60岁的老年人也被称为“花甲”之年,意思是存在于这世间已经满了一个甲子(古代用天干地支配合纪年),大圣人孔子也曾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经历了大半辈子人生,到了60岁之后,要多少存款才能维持以后的生活呢?很多专家和内行都表示,至少要准备50万这个数。
一份来自中国专业养老金融机构的采访中,有50%采访者认为退休之后如果想过的比较好,至少要在准备50万;而7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退休后如果储蓄达不到100万,则很难有体面的养老生活。
我国卫生部曾经公布,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了77岁,如果按照女性50周岁退休,男性60周岁退休这个数据来计算,则至少要准备出17—27年的养老费用,按照我国年人均消费支出为21,559元人民币来计算,则老百姓如果自己解决养老问题,则需要准备36.7万—58.2万的资金储备,这些钱还不包括如果生病需要吃药、住院治疗等费用。
结语
总结来说,现在如果想要通过存款来解决养老问题的话,至少要有50万的储备才能过上比较体面的养老生活。实际上,针对这个问题,专家也提出建议,人们最好的养老方式是在社保的基础上,搭配家庭养老,这样老年人的生活才会更加有保障,品质才能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