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徐红仙 记者 李维和 视频 刘鹏
00:29
9月初的天气,还带着最后一丝夏的味道。清晨5点,66岁的赵余粮和往常一样,骑着电动车出了家门,赶往村口的菜场买菜。作为建德市杨村桥镇绪塘村老年食堂的掌勺人,他对于菜品的选择,关乎每一位老人的口福。
早上7点不到,老赵从菜场采购结束,要回老年食堂了。必经的320国道连接着镇里最主要的几个村,沿国道成规模的塑料大棚里,都是刚刚种上的草莓——那就是远近闻名的草莓小镇。
老赵骑着车,盘算着一会儿到老年食堂该准备哪些事儿,道路两旁的景观,他好似没有看见。这有点像曾经的杨村桥人,致富的路上,他们一往无前,大胆地走出去,回过头来才发现,家乡的一件重要事情,非得做好不可。
种梨、卖梨赚不到什么钱,养儿防老也是当年的一个现实,大家手头都紧,要是儿女也管不过来,村里只好东凑一点西凑一点,给困难老人送点油和米去。
“中国草莓在浙江,浙江草莓在建德”,那么建德草莓呢?就在杨村桥镇。说来也怪,作为“中国草莓之乡”,杨村桥镇种植草莓的历史,竟不过短短40年。没有种植草莓之前,整个镇在种植业上几无特色,勉强拿得出手的,只有严州白梨。
徐建罗
“那个时候,我们村家家户户都种白梨。”曾任杨村桥镇梓源村村支书的徐建罗回忆,在他的青年时代,家中双亲也是以种梨为生,而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远行,就是陪着父亲卖梨,“用独轮车拉着300多斤白梨,一路赶到桐庐,还好后来搭上了一辆拖拉机,才辗转到杭州市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杨村桥镇的不少村民以种白梨为生,村、镇的经济一直难有发展,养儿防老成为一种“无奈的现实”。
在徐建罗的记忆里,严州白梨的品相并不差,但当年的销路却始终打不开。“种梨、卖梨赚不到什么钱。”徐建罗说,因此,村里的经济一直发展不起来,无论哪方面都施展不开拳脚,养儿防老成了村民们为晚年买的“保险”,“养儿防老也是当年的一个现实,后来我到村里工作就更能明白这当中的困难,大家手头都紧,要是儿女也管不过来,村里只好东凑一点西凑一点,给困难老人送点油和米去。”
梓源村情况如此,相隔仅2公里左右绪塘村的日子也不太好过。除了种梨,稍有条件的村民会砍些木材出去卖,勉强求个温饱。
上世纪80年代初,一种以前不太看得到的水果出现在杨村桥镇。“连我父母都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水果。”如今已是梓源村草莓种植专家的李亦平始终记得父亲带回草莓的那个下午,“鸡心形,红里透着一点白,凑近还能闻到一阵果香。”
然而,这种诱人的水果当时并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村民的种植积极性并不高。为什么?理由很简单,谁也没种过草莓,天知道销路好不好,还不如种西瓜这样熟悉的作物,经济效益可能还稳定一点。
凡事都要有挑头的人。1990年,几个年轻村民决定放手一试。他们引入了上海的草莓品种,又请专家进村指导,最终大获成功,草莓亩均收益达到了2000元。前面有人把路走通了,后面的人便大步跟上。杨村桥镇不少村子都开始大面积种植草莓,而草莓的品相和口感也不断得到改善。1992年,杨村桥镇草莓亩均收益翻了一番,达到4320元。“那时候,很多村民的年收入也只有3000多元。”徐建罗说,“那时候我们就想,要是能吃上好饭、住上好房,手里再有点钱,那就算是小康了。草莓给我们带来了奔小康的希望。”
之后的几年里,杨村桥镇草莓的名气越来越响,村民拉着白梨出去卖的日子,被纷至沓来的草莓批发商踩到了历史的尘埃里。
村里的土地不够种,大家就开始往外边跑。有本事的人都跑到外地去赚钱了,这乍一看是好事,可以后村里没人了,老年人的生活怎么办?
1996年,杨村桥镇草莓种植业迎来了首个巅峰期,以当年的绪塘村为例,草莓大棚的面积达1020亩,占全村土地总面积的56%。然而,即便如此,土地依旧不够用,种植户们有资金,也有技术,可以说是有米有锅,偏偏少了把饭做熟的灶头。
面对不断高涨的市场需求,种植户们索性走出村镇,到外地去开辟新的战场。赵余粮当年就是外出大军中的一员,他跟着同村人去了温州瑞安,种了两年多的草莓,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那时候,杨村桥镇的草莓虽然还没有形成品牌,但行内人都知道,杨村桥人已经把草莓种向全国——近一点的,湖州、义乌;远一点的,上海、深圳,甚至四川……
同样在1996年,徐建罗当上了梓源村的村支书。很快,他意识到了一个问题:越来越多村里的年轻人跑到外边去,有的自己当上了老板,有的被请去作为种植专家,村里的人越来越少。与之相应的是,村民赚到钱后,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住了几十年的旧泥房改建成几层高的砖房,换上新的家电家具,再买辆小轿车。可是,即便有了新房,年轻人也住不了几天,由于草莓种植的季节性特殊,在外打拼的村民每年9月出村,要到次年五六月才会回村,大半年都在外头,连春节也是不回村的。
年轻人们没有注意到的是,家中父母正在一天一天老去,村子的老龄化程度正越来越高。“村里的土地不够种,大家就开始往外边跑。有本事的人都跑到外地去赚钱了,这乍一看是好事,可以后村里没人了,老年人的生活怎么办?”徐建罗觉得,和过去相比,村中老人不缺房子住,也不缺经济来源,最缺的反而是照料和陪伴,“养儿防老,在年轻人纷纷外出打拼的现实面前,已经派不上用场了。”
年长者依旧在乡野,年轻人始终向远方,草莓越种越富,村民越走越远,这也是一个“无奈”的选择。而草莓给杨村桥镇带来的变化,无论直接还是间接,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6年7月,有一则报道格外引人注意:当年,村民在外种植草莓所赚现金的存入总额就达1700余万元。而对于杨村桥镇上的农村信用社来说,每年夏天都会很忙,返乡的村民蜂拥而至,排队存款,这成了一道奇观。
村镇的经济上去了,村民有钱了,村道越来越好,水电也通到了家家户户,可老人们的晚年谁来照顾?这个问题,还得再想想。
把老人照顾好了,就是为外出打拼的村民守住了后方,他们才能安心去闯。
近年来,杨村桥镇的老年人口数量每年都有小幅上涨,而整个镇的空巢老人人数始终保持在1500人上下,这一数据也已维持了多年。尽管各村都会对生活困难的老人进行补助,但要做到全面覆盖,毕竟还有一定困难。
2016年,老年爱心食堂在杨村桥镇实现村级全覆盖,之后,各村根据自身实际,不断推出居家养老服务,为老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便利。
2013年,杨村桥镇北部的龙源村开设了全镇第一家老年食堂,反响极好。“这给了我很大的灵感。”现任梓源村党总支书记周红青说,“让在外打拼的村民放心,让在村里的老人安度晚年,这是我们奔小康路上的新目标。”
周红青
在杨村桥镇,不少村子每年都会举办重阳宴。如今,重阳宴的规模越来越大,全镇连续4年实现了村级全覆盖。2019年,全镇共摆重阳宴273桌,赴宴人数2713人,规模为历年之最。
不过,重阳宴毕竟是一年一次,要让老人每天都吃上安心饭,需要常态化的居家养老服务。杨村桥镇讨论后决定,每个村都必须把老年食堂办起来,有闲置用房的,就改建成老年食堂,没有闲置用房的,就租用合适的场地办食堂。
2016年,杨村桥镇下辖各村实现了老年食堂全覆盖。那一年,赵余粮刚退休不久,想着村里能做厨师的人不多,就报名去当绪塘村老年食堂的厨师。镇里将各村老年食堂的厨师召集到一起,集中培训,还特地提醒他们,给老人做菜,要比在家做菜时炖得更酥烂一些,口味也更清淡一些。“其实和给自己老娘烧菜一个道理。”赵余粮大笑着说,今年上半年,老年食堂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关闭了几个月,恢复供餐第一天,他特意从自己家里带来一只火腿,现场“庖丁解牛”,“就想搞点仪式感,给大哥大姐们尝尝鲜。”
老年食堂的全面铺开受到了各村老人的认可,镇里随后将老年食堂的名称进行了统一,全部叫作“建德市杨村桥镇老年爱心食堂”,所有服务人员都得持证上岗,村里对食堂也会进行相应的补贴。老人就餐的费用十分优惠,一荤两素的餐标,70岁至79岁的老人每人每餐仅需3元,80岁至89岁的老人仅需2元,90岁以上及有特殊困难的老人免费。这一收费标准,至今沿用。
在绪塘村老年食堂后厨,一个放满饭盒的柜子有点特别。这些饭盒都是为不便来食堂就餐的老人准备的,而负责送餐的主要是村里的网格员。食堂门口张贴着一张9月1日制定的排班表,10位网格员,每10天轮到一回,为老人打包好饭菜送上门。
老年食堂只是一个起点,各村根据本村实际,延伸出了更多养老服务。绪塘村将以前的村小学改造成了文化礼堂和养老服务中心,老人吃完饭,可以走到食堂对面的养老服务中心,躺在躺椅上乘乘凉、看看电视、聊聊天,或者坐到一起打打牌,十分惬意。每个月,还会有志愿者和第三方机构的服务人员来为老人提供打扫卫生、理发、各类咨询等服务。
在梓源村,尽管自然村较为分散,但不少老人还是愿意去老年食堂用餐,来回路上走一走,也能强健筋骨。“现在我们只是迈出了居家养老的第一步,未来要做的工作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周红青说,“把老人照顾好了,就是为外出打拼的村民守住了后方,他们才能安心去闯。”
编辑 李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