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关于印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这个通知中包含的信息量非常的大,其中对大家最关注的养老保险方面的内容也提出一些新的要求。
延迟退休
退休年龄将要延迟,这是一个讨论了非常久的话题,在之前的十四五规划中,国家也已经明确了这一情况,大家都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
根据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的相关数据,2017年的时候,中国老年抚养比(65岁及以上人口与15-64岁人口之比)约为38%。
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这一数值会出现明显增长,预计到2055年的时候,中国的老年抚养比将超过75%。
在“十四五”期间,我国新退休人数将超过4000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净减少3500万人。这一增一减,意味着养老保险的收入将直接减少,支出明显增加,对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会造成非常大的压力。
因此,延迟退休势在必行!
至于几年延迟一岁,如何统筹兼顾好各类群体,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方案。
除了延迟退休年龄,在这次的《通知》中,还提出了增长缴费年限和修订计发月数这两个新要求。
增长缴费年限
我国目前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必须缴满最低年限以后才能办理退休。
对于到达退休年龄时缴费年限不足15年的人员来说,只能继续逐月缴费,直到满足最低年限的要求。
其实在延迟退休政策确定以后,最低缴费年限的增长也就成了必然的事情。
对于有单位的职工来说,因为社保是强制缴纳的,所以不管是15年的缴费年限还是20年的缴费年限都不是什么问题。二十多岁大学毕业,不到50岁就可以满足缴费年限了。
但是对于自由从业人员,所有缴费都由自身负担,所以如果不增长最低缴费年限,会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缴满15年就停止缴费,这会让延迟退休年龄变得没有那么大的意义。
修订计发月数
计发月数,指的是养老金个人账户的计发月数。
我国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主要是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块组成的。
其中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算方式如下:
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本人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计发月数。
目前,55周岁退休的计发月数是170个月(14.2年),60周岁退休的计发月数是139个月(11.6年),65周岁退休的计发月数是101个月(8.4年)。
计发月数的确定主要是和平均寿命有关系,在建国初期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是40岁左右,到2019年已经提高到77.3岁。
既然平均寿命增加了,那么计发月数相应增加也就很正常了,而这个改变意味着个人账户里的养老金余额将会有一定程度的贬值。
可以看出,按照规划未来5年内养老保险的部分规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否还值得缴纳养老保险呢?
对于有单位的职工来说,养老保险是必须缴纳的,并没有选择的权利。
而对于灵活就业人员来说,在有能力的情况下,缴费还是最好的选择。
养老问题一直是一个社会性的难题,对于老人来说,养老主要还是得靠自己,不能将希望都寄托在儿女或其他人身上,那么每个月能够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就是给自己晚年的生活最好的保障。
不管是选择商业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还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都是对自己负责,当然这三种保险各有优缺点。
商业养老保险的种类选择比较多、灵活性比较强,但是待遇完全取决于缴费水平,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能力不强。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保障能力强,稳定性好,但是灵活性不强,要求比较多。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低,自主性强,稳定性好,但是保障力度不够好,大多数地区的老人一个月就一两百元。
大家可以依据自身的身体和经济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种缴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