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考虑过渡性养老金,新人的养老金就两部分,分别是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公式如下:
基础养老金=上年度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1+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养老金计发月数
注:不同退休年龄对应不同计发月数,例如50岁-195、51岁-190、55岁-170、60岁-139
所以说这个“平均缴费指数”非常重要,计算基础养老金时要用到它。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社保缴费指数。
我们的社保缴费区间在60%-300%之间,60%就是最低缴费基数,300%就是最高缴费基数。那么这个区间是怎么确定的呢?其实也很简单。
最低缴费基数=全省上年度全口径社会平均工资*60%,最高缴费基数=全省上年度全口径社会平均工资*300%。不管你工资多低或者多高,缴纳社保,你的缴费基数必须落在这个全省上年度全口径社会平均工资的60%-300%之间。
某一年的缴费指数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指数=当年你的缴费基数/全省上年度全口径社会平均工资。正常来说,这个指数肯定是在0.6-3之间(60%-300%之间)。
不过这里要注意,在2019年以前,社保缴费区间的确定不是用的全省上年度全口径社会平均工资,而是用的各市社会平均工资。这里有两个不同,第一,之前不是用的全省的数据,而是各市的数据。第二,之前是用的社会平均工资(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而非全口径平均工资(非私营单位加上私营单位)。
以上就是缴费指数的一个解释。
好了,我们现在再看平均缴费指数。
我们已经知道某一年的缴费指数如何计算了,那么你退休前的平均缴费指数也就出来了。
例如你一共缴费18.02年,用N1表示第一年的缴费基数、用N19表示第19年那几个月里你的缴费指数(不足一年),那么你的平均缴费指数就是(N1+N2+……+N19)/18.02,其实就是算一个平均数出来,一般来说,这个数据会在0.6-3之间。
但是,有些地区调整过社保缴费基数的数据口径,导致某些年份的缴费指数低于0.6,这也是存在的,之前有吉林已经退休的网友就分享过几个实际例子,她们退休时的平均缴费指数都在0.6以下。但是这种情况比较特殊,从2019年开始新参保的人群,将来退休时,肯定不会出现缴费指数低于0.6的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