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幢幢新居安置房白墙黛瓦、村集体按月发放养老补助金、三好学生可获额外奖励……桂林市七星区穿山村村民的幸福感实实在在。该村村民早年生活来源以种蔬菜为主,是典型的城中村,如今已变成每户有安置住房及稳定房租收入的自治区级村集体经济示范村。村里瞄准生态环境提升、经济发展和文化培育融合的“靶心”,塑造村庄特色,带动产业发展,村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穿山村安置小区新貌。 本文图片均为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唐晓燕摄
养老有保障 教育有希望
7月17日,小学二年级的崔曦予刚拿到村里发给三好学生的奖状和奖金,就催着妈妈发朋友圈:“有图有真相,不然我们班的同学都不相信我得三好学生还能回村里领奖。”从2020年开始,穿山村的教育奖学金扩大到给村里的三好学生进行奖励,村里的孩子在同学们眼中也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村的孩子。
穿山村党委书记于彩云为村里三好学生颁发奖状和奖学金。
一张荣誉奖状、一个写着“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红包,村里首批几名获奖的三好学生代表,从穿山村党委书记于彩云手中接过奖励,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微笑。台上的几名学生已是领奖常客,如今,村里的学生获得三好学生的荣誉后总是第一时间回村报备,领取村里的额外奖励。
村里部分获奖的三好学生及家长和村干部合影。
于彩云告诉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村里的日子越来越好,为了让村民们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村里出台了多项惠民举措,比如从1996年开始对村里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发放村集体养老补助金,从2003年开始给村民子弟发放高考奖学金,2020年教育奖学金扩大到中考奖学金和三好学生奖学金等。村集体每年给全村约900位老人发放的养老补助总额达400多万元。
喜居安置新房 享受城中生活
漓江边,净瓶山桥附近,一片白墙黛瓦的桂北民居正是穿山村的安置小区,它还有个高大上的名字——塔山旅游文化小镇。干净整洁道路将一幢幢崭新的四层小楼串联起来,文化活动广场、分类垃圾箱、物业保洁一应俱全。第一批搬迁入住的165户村民已在这里生活近一年,第二批126户村民也将于今年7月底陆续入住,安置小区的人气将越来越旺。
穿山村安置小区地处漓江边。
村民廖巧玲带着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走进了她全新装修的家。楼下三层已出租给人办公居住,第四层约100平方米的三房两厅则自留居住,崭新的家具家电已恭候多日,十天半月后一家人即可入住。
“虽然以前我们也有3层的自建房,但居住环境跟这没法比,各家窗挨着窗门对着门,家里都晒不进太阳,楼梯窗户一天不擦都积灰,遇上下雨天积水,进进出出多少双鞋都不够换,虽然坐拥城里很好的地段,但生活环境确实是早年农村的样子。”廖巧玲说。
穿山村安置小区
现如今在廖巧玲看来,她们算是真正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治安有保障,物业也是专业化的,村里人在家门口也有了活动场所,业余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随着安置小区配套设施的完善,村民们下一步准备搭上村里的文化旅游“快车”,好好规划一下全新的未来生活。
城中村华丽转身 小康生活幸福流长
穿山村位于桂林市小东江两岸,全村土地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辖8个自然村和1个小区,24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2100多户,常住人口7000多人。该村虽地处漓江沿岸黄金地段,但土地资源匮乏,早年村民大多以种菜为生。私搭乱建,生活污水直排漓江,导致这里呈现一片脏乱差的景象。
穿山村安置小区
近年来,穿山村集中力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借助历年来各个项目征地拆迁机遇,通过“土地置换”,积累了约5400平方米的集体商业门面,并出资兴建了经济实体桂林五里店果蔬批发市场。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095万元,固定资产上亿元,较十多年前增加了近50倍。2020年,该村获评自治区级村集体经济示范村。
2016年,桂林塔山片区改造项目正式启动,项目涉及穿山村委下关村、白果树等村近千户,共3500多人。改造范围内的村民房屋被拆迁后,村民将住进现代化的安置小区。
穿山村安置小区
据于彩云介绍,这次改造后,村民们不仅居住条件得到改善,还可以通过租赁商业铺面,完善经营管理,稳步提升家庭收入。未来5年,村里计划投入10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改造,依托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打造漓江边的特色旅游小镇,为村民们的新生活找到幸福的新出路。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