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网友常问我?怎样玩转山水田园
我想应该有个《乐龄俱乐部 》 ,有多少同伴,就会有多少精彩
经营我们一生最快乐时光,天真浪漫、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不仅仅是回忆,我们再次走进了属于每个人的快乐年龄,是诗与远方玩伴们的聚会,是儿时游戏的下半场,是你、我、他(她)经营共享的俱乐部。
共享农庄是“抱团养老”最佳去处
“活力”老人趣味生活是退休后很重要的一种状态,他们不断的追求生命体验,求学于人生始终。数据显示中国近三亿60岁以上老人,其中很大一部分属于“活力老人”,好友、同学们抱团几日游,一天换一个地方游览的快节奏旅游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他们需求,而是到一个地方后待下来,慢慢细品的慢节奏旅游;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有“温度”的美丽庄园才是最好去处。
“抱团养老”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困局
退休之后,找三五知已、同道、老友相伴相助,共同度过晚年的人生旅途,是很多老年人多年的理想与愿望,但目前现状“抱团养老”又散伙了!这么有吸引力的养老方式,为什么就行不通?还是激励着许多人去不断摸索实践,也许了解“抱团养老”过程中的存在着的哪些困惑,才能寻求到答案。
1、当一种生活的新鲜感变淡了,矛盾也就多了,各种小的争执爆发的频率越来越高“大杂院”式的生活。
2、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一样,有人懒,有人勤快,勤快的总是打扫院子,给大家做饭什么的,久而久之会不平衡。再有养花养草,养小动物,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
3、吃、穿、用日常生活都形成个人习惯,同一屋檐下时间久了,物质利益攀比心影响团体的凝聚力。
4、交流就会有不同观点表达,大家经常处于冲突之中,怎么实现一种恰当的平衡?
“抱团养老”实质就是组织化的养老
大家都从法律、经济等角度寻找原因,唯独忘了从伦理、人性的深度去寻找原因。住在一起的大家庭,因各种原因临时或长期组合在一起的平级人员;这种“平等主体”的组合,实质是一种利益组合、权宜组合,就应该按照按组织化的要求和规律进行运作;共享农庄式“抱团养老”组织化平台是解决问题关键。
共享庄园怎样满足刚需养老市场
现代农庄是以山林、田园、湖泊、溪流、水库等自然景观资源为依托,以农、林、牧、渔等特色农业生产、加工、经营为基础,以乡土文化、农作生产、农村生活为引线,集生产、加工、住宿、餐饮、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农业企业形态,这些基础实施完全具备“抱团养老”市场需求,缺少的是针对这个特定市场的产品开发,这类产品最大优势能够弥补现在农庄淡旺季短板,这个人群消费者不定期的长居行为又增强了农庄与消费者的粘性(促进农庄二次消费发展)。
“抱团养老”这类服务性产品高频消费特性,决定了在一定时期内使用权让渡,也可以共同经营共担风险产品属性,庄园拿出有限资源在一段时期的共享,所以只有“共享农庄”商业模式才能最大程度的市场需求。
确立“共享庄园”产品思维
思路决定出路,我们都知道乡村休闲旅游三产融合是未来,更懂互联网环境下黑科技工具应用广泛,为企业(庄园)转型提供了可能性,几亿人养老刚需市场是农庄蓝海,希望更多有相同认知的朋友一起探索。
二十年项目策划,十年乡村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