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在小市街道安怀村社区携才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助餐点吃午饭。 通讯员 王若莲 南报融媒体记者 徐琦摄
鼓楼幼儿园江北分园是国际健康城内第一个投入使用的幼儿园。 南报融媒体记者 徐琦摄
数据
455.6%
“十三五”期间,养老服务覆盖逐步扩大,预计今年全市居家上门服务将突破37万人、1000万人次,比“十二五”末增长640%、455.6%,机构入住老年人达1.95万。
增长313.3%
500%、15.1%
在全国率先开设老年人家庭照护床位(已开设5684张),已建成社区老年人助餐点1240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02个、养老机构275个,比“十二五”末分别增长313.3%(300个)、500%(17个)、15.1%(239个)。
24万人
今年探索向全市24万高龄老人每月提供不少于2小时免费照护服务,年发放“尊老金”1.4亿元;向2000多户居家重度失能老人家庭提供“喘息服务”。
1.9万小时
去年12月,在全国率先启动市级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建设,目前注册运营服务点达1190个,申请注册志愿者28604人,老年人注册量突破2万人,完成有效订单3.5万多个,累计存储时间近1.9万小时。
解读
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蒋蕴翔:南京比全国提前1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156.8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2.1%,养老服务需求巨大。
为积极化解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5年来,南京推进“颐养南京、幸福养老”建设,去年5月,全国大城市养老服务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推广了南京养老模式;我市养老服务工作连续三年获省政府真抓实干通报表扬;养老服务满意度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019年度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中,排名全国第一。
面对养老需求总量大、增长快、层次多的实际特点,南京积极促进民间资本、社会力量参与。去年12月,南京在全国率先启动市级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建设。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即志愿者在年轻时参加服务,到年满60周岁及以上直系亲属需要服务时,可以用之前存储的时间进行兑换,实现互助养老,爱心循环的模式。
为了激活养老市场,我市还推动养老机构公办民营改革,鼓励家政企业、物业公司等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目前全市公办养老机构40%以上实现公办民营,社会化养老机构占比达80%。
(原标题《养老服务覆盖面扩大 启动“时间银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