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76岁李善长回家养老,每天耕田种地,朱元璋为何下令满门抄斩?
2021-09-03 13:59  浏览:996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朱元璋一共给34人赐下免死铁券,但是能善终的只有2人,很不幸李善长并不在这两人之列。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下令诛李善长三族。76岁的明朝开国功勋李善长抱着最后一点希望,手持铁券丹书,以求免于一死。然而终究只是奢望罢了,包括李善长自己在内,妻女弟侄七十余口,无一人被保住,全部被冤斩。朱元璋只免了他女儿女婿,也即公主和驸马(李祺)。




有人说朱元璋嗜杀残暴,心中只有小家,没有国家,关于这点我不做评论,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对百姓是极好的,缔造了洪武盛世。一代帝王的是非功过,不同人自然有不同的观点。


言归正传,开国功勋李善长为何手持丹书铁券,还是下场凄凉呢?其实看看其他人就知道了。


狡兔死,走狗烹,免死丹书获得者,下场大多凄惨。


朱元璋一共给臣子赐下过34枚免死铁券,包括李善长在内的6位公爵6枚,28位侯爵28枚。免死铁券顾名思义就是能免去死去的铁券,可这34枚铁券的获得者,下场一个比一个惨,最后只有汤和与华高得以善终。




其中大部分都是以谋逆罪论处,比如本文主人公李善长。这就是朱元璋的“精明之处”了,他在制作免死铁券的时候,是定了红线的,谋逆大罪不在免死范围之列。


另外有两人虽不是以谋逆罪论处,但也极其凄惨。


第一位是朱亮祖,明朝开国将领之一,封号永嘉候,曾被赐免死铁券一枚。


因鱼肉百姓被人告发,朱元璋在派人了解真相后,大为恼怒。老朱本想直接将他处死,可碍于免死铁券,于是想了一个办法。


死罪可免,那就活罪难逃呗,老朱下令对朱亮祖父子俩用刑,用铁鞭狠狠进行抽打,结果两父子挨了几下就死了。




他们死后,以侯礼下葬,朱元璋亲自为他写祭文。中间还写到,朕对朱亮祖的所为太过生气,对他们抽了几鞭,结果下手太重人死了。总而言之,就是一时失手,打死是个意外,谁还敢责怪皇帝呢。


在朱元璋口里,朱亮祖罪不至死,却故意下死手,还亲自为其写祭文,这真的是杀人又诛心呀。


第二位是徐达,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开国“六王”之首,手握重兵,也握有免死铁券一枚。


关于徐达之死历史颇有争议。《明史》记载他是病死,野史记载都就比较有意思了,有说是被毒死的。王文龙所著的《龙兴慈记》最为离奇,甚至电视剧中都有所演绎。朱元璋认为徐达威胁很大,想处之而后快,但徐达并没有谋逆之罪,没有好的理由。后面徐达背后长瘤,不能吃鹅烧鹅,朱元璋偏偏赏赐一只烧鹅给他。徐达自然不敢拒绝,吃完之后便全身溃烂而死。




至于关于徐达之死记载的野史,为何受众人很多,还是跟老朱诛杀太多功臣有关吧。


说回李善长,那么多拥有免死铁券的开国功勋最终并没有免死,李善长的那块自然也救不了他。总之一句话,免死铁券最终归属权在老朱那里,他想怎么玩那就怎么玩。


纵然伴君如伴虎,可李善长却是有着“明之萧何”美誉的,智慧无双的他晚年为何会如此凄惨呢?这跟他的经历和后期朝堂的表现有很大关系。


李善长的功绩


李善长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那批人,是个文人,一肚子的安邦治国之策,朱元璋在见到李善长的第一面,两人便相谈甚欢。朱元璋认为李是个有才能的人,可堪大用。而李善长也认为朱是个可追随的明主,未来可期,两人一拍即合。从此李善长一心一意跟随朱元璋,主要负责“管家”的事务。




他主要做过三件事情:一是在他刚投军时,用刘邦的典故激发了朱元璋争夺天下的雄心;二是他一心一意帮助朱元璋治理后方,粮草和军需物资供给安排得妥妥当当;三是他善于调和内部矛盾,激励人心、维护团结。这三件事让他在朱元璋心中,有着很高的地位,毕竟后方安稳才能保证前方无所顾忌。


事实证明,他们彼此的眼光都十分毒辣,朱元璋从一个乞丐坐上九五至尊的宝座,而李善长也功勋卓著,成为文官之首,被誉为“明之萧何”。




按理说,从小就喜欢读书,通晓典故的李善长应该知道激流勇退的道理,他也确实这样做了,可后面还是贪恋权力,最后还是被朱元璋抓到把柄,以谋逆罪处死。有三件事是他被夺命的导火索:


1. 提拔胡惟庸,埋下致命祸根


胡惟庸和李善长是老乡,在天下大定之前, 胡惟庸一直在李善长的提携下快速高升。在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胡惟庸获得了一个职位—参知政事,也就是丞相的副手,明显李善长这是在培养接班人呢。李善长退休前将胡惟庸直接推荐给朱元璋,因为能言善辩,能力出众,胡惟庸很快就平步青云,最后官拜宰相。


随着官越做越大,他也知道位极人臣的风险是很大的,所谓枪打出头鸟,将来若是皇帝要清算,他第一个跑不掉。




秉着法不责众的想法,他开始拉拢大量官员,一来是壮大自身,二来皇帝将来清算的时候,总不会全杀了。


急剧膨胀的实力让他愈发不安,一方面是对权力的渴望,一方面又害怕被权力反噬,这种矛盾的想法让他动了歪念头,那便是谋反。


当时李善长虽然已经退休,但他曾作为淮西势力之首,门徒同僚众多,影响力依然巨大。于是胡惟庸把目标放在了李善长身上,承诺若是事情成功,便将淮西之地给他,并封他做王。




这时候,李善长的性格弱点就暴露出来了,作为忠臣,他应该第一时间是将事情报告给朱元璋,可他并没有。因为胡惟庸不仅是他提携的老乡后辈,自己的侄子还娶了对方女儿,二者有姻亲关系。另外,这件事给两人搭桥引线的是自己弟弟李存义,如若告发,弟弟一家便要出事。他是个护短之人,告发的事肯定做不出来,于是对后来亲自游说的胡惟庸说了句:我已经老了,我死后,你们好自为之。


这件事为后面李善长被判谋逆之罪,埋下了致命祸根。


2. 调兵私用,滥用人情


李善长在退休期间,还干了两件作死的事情。


第一件便是借兵私用,洪武二十三年,在崇明岛上住着的李善长想要盖一座新房子,本来嘛,李善长一个大富翁找个工程队建房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他偏偏要去老朋友汤和那里借来300士兵,为其建房。


要知道,朱元璋半生戎马,对调兵之事那是十分敏感,而他又是多疑之人,李善长此举显然犯了朱元璋的大忌。


第二件便是为亲戚求情,还是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的一个亲戚丁斌,因为犯案被发配边疆,李善长知道后,护短的弱点又发作了,提笔就给朱元璋写了一封求情信。


其实作为一个长辈,为后辈求情实属人之常情。可在多疑的朱元璋眼里,这是在干涉朝堂,借自己的影响力办私事。于是,这份求情信彻底地激怒了朱元璋。


他下令重审李斌,在严刑拷打之下,供出了李存义和胡惟庸曾经来往的事,后通过李存义又知道了当初李善长包庇胡惟庸叛乱的事。


就这样,朱元璋终于将屠刀伸向了李善长,定了他谋逆之罪,诛其三族。


3. 皇权巩固的需要


文官不像武官,最爱玩弄权术,搞党派之争。李文善能做到文官之首,又岂是简单的人物,不深谙人心,不会左右逢源又怎么可能做到。洪武九年,朱元璋更是将女儿临安公主嫁给李善长的长子李祺,李善长和朱元璋成了亲家。


这样一个人物最后迎来的却是被判谋逆罪,被诛灭三族的结局。他自己有问题不假,但仅仅是这样吗?


很显然并不是,李善长根本没有谋逆的必要。


首先,李善长早已位极人臣,官拜宰相,爵位更是登顶,死后被封王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其次,虽然李善长和胡惟庸是亲家,但毕竟是侄儿结亲,哪有儿子和朱元璋结亲的关系重要。从各个方面讲,李善长都跟朱元璋更亲一些,他没必要去做一件冒着天大的风险,却获得一个同等待遇的傻事。


在李善长死后第二年,有人上奏为其鸣冤,朱元璋却并没有惩罚此人。显然朱元璋内心是门清的,他之所以如此赶尽杀绝,除了李善长犯了忌讳外,更大的原因是为了巩固皇权,为儿孙铺路。




有一件事很好地反映了朱元璋的这种心态:


当时朱元璋因诛杀功臣人数太多,导致朝野上下人人自危。太子朱标不得不求见朱元璋,劝说朱元璋手段温和点,不要再伤了朝廷和气。


第二天,朱元璋找了一根长满刺的树枝,丢在朱标面前,让他徒手去捡。朱标面有难色,于是朱元璋立马说到:“只要将上面的刺除掉,你就可以捡起来了,我现在杀大臣,就是为你消除隐患。”


发布人:c4cb****    IP:139.201.08.***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