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谭林丽 通讯员 向东)日前,全国第五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验收结果揭晓,我区获评“优秀”等次。记者了解到,自今年2月我区成功入选改革试点地区以来,区民政局着力构建城市居家社区养老新格局、重塑农村居家社区养老新体系、培育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新市场,有效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切实增强了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今年以来,我区大力实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工程,建设了11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129个社区养老服务站。通过民办公助、公建民营等方式,实现品牌化、连锁化、专业化服务居家社区养老;通过“机构、社区、居家三级联动,中心带站”的方式实现养老服务进社区到家庭全覆盖,设置家庭养老床位开展居家嵌入式养老服务,建设大型医养结合机构将机构的专业服务能力辐射到居家和社区。并以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为支撑,建设大数据云平台实现养老服务信息化、智能化。启动开发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地图”,重点打造“呼叫救助、居家照料、健康服务、档案管理”智能服务网络,形成“一网覆盖、一体服务”智慧居家社区养老格局,试点以来已服务居家社区老年人53.92万人次。
同时,我区在每个乡镇布局1家养老服务中心,每个村依托村级公共服务设施设置单独功能用房布局一个互助养老点,通过“整体规划、分区安置、集中供养”打包运营28家乡镇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机构,实现主体和运营分离,利用特困人员供养机构带动镇乡养老服务中心,在保障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的前提下,可收住农村高龄失能社会老人。采取“中心带点”运营方式,由镇乡养老服务中心输送服务到农村互助养老点、上门服务进家庭。
“我们还推进分级护理、应急处置等8项管理制度,建立中介机构绩效评估、就医‘先垫后付’等4项保障机制,并在满足老年人基本吃、穿、住、医的基础上,试点推出‘积分互助养老’项目,发展90%能自理在院老人为机构兼职人员,参与照护其他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及拓展养殖、种植、维修等‘院办经济’,实现互助双赢。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机构也由原来的纯公益性向兼顾社会化转变,不仅服务范围由机构延伸到农村家庭,老年人也能享受到更加优质、专业、有温度的养老服务。”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自豪地表示。
此外,为充分激发养老服务市场活力,我区还明确将每年1000余万元的两项补贴(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补贴及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分散发放方式改为集中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并依托区智慧养老云服务平台将整合的1200余万元资金以购买电子消费劵的方式,按一定比例为有需求的高龄失能老人限额限次购买照护、助急等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引导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消费习惯,培育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消费市场。
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区已基本实现了“居住宜老、设施为老、活动便老、服务助老、和谐敬老”的“城乡养老”阶段性目标,顺利通过民政部、财政部组织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成果验收,并取得了98分的高分,获得“优秀”等次。区民政局表示,接下来,他们将进一步对照试点要求,不断强化设施建设、完善政策体系、推进资源整合、激发社会活力等,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上获得新进展、取得新成效,以更好地满足大多数老年人就近就便的养老服务愿望。
【来源:万州时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