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无健康码乘地铁受阻、老人不会网络订票现场购不到票……近来,一些关于老年人与网络的故事,引发公众对于老年人遭遇“数字鸿沟”窘境的热议。移动支付、线上挂号、网络约车……面对“数字化生活”洪流,老年人很难置身事外。
互联网时代,动一动手指,世界就在你眼前,许多生活上的事情就能即刻办妥。但在数字化的一路狂奔中,老年人似乎成了被遗忘的群体。老年人在信息化时代面临的 “数字鸿沟”,眼下,已成为全社会不得不正视的重大课题。
现实生活中,老年人群体往往会成为“被遗忘的少数人”。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7%,但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仅为10.3%。
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到2019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约为18.1%。据此测算,仍有上亿老年人没能搭上互联网的“快车”。
为加快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让残障人士等不同群体都能享受数字红利,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共同印发《关于推进信息无障碍的指导意见》,明确聚焦残障人士、偏远地区居民和老年人等信息无障碍重点受益群体,从消除信息消费资费、终端设备、服务与应用等3方面的障碍着眼,使各类社会群体都能方便地获取、使用信息。
推进信息无障碍
消除“数字鸿沟”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了《关于推进信息无障碍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为老年人享受数字化生活增添一分助力!
所谓信息无障碍,是指通过信息化手段弥补身体机能、所处环境等差异,使任何人都能平等、方便、安全地获取、交互、使用信息。
这一政策正在努力消除老人与社会之间的“数字鸿沟”,使老年人不必再为智能设备而感到焦虑。
具体政策有以下几点:
1
降低老人上网费用
《意见》表示,到2021年底,将支持电信运营商结合残疾人、60岁以上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需求,提供更大折扣的资费优惠,合理降低使用电话和网络的费用。
简而言之,届时老年人打电话和上网的费用,将会有更多折扣,可以省下一笔钱。
2
老人出行更方便
现在很多地方已经由机器取代了人工,这无疑节省了人力。但在一定程度上,却让老人越来越麻烦。
车站地铁的自助购票机、公交车的乘车码、银行ATM机、医院自助挂号就医设备、自助售卖设备等,不少老年人都不知道如何操作。
《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公共交通系统提供语音提示、信息屏幕系统、手语、盲文等信息无障碍服务。
这意味着,此后社会上的智能产品将越来越简单化,会用声音、文字或者视频等手段告诉老人怎么操作,而不是将老人拒之门外。
3
养老方式更智能
《意见》明确提出:针对残疾人、老年人功能康复和健康管理需求,加大沟通和信息辅助器具研发力度,提升产品的通用性、安全性和便利性。
重点加快智能轮椅、智能导盲设备、文字语音转换、康复机器人等智能终端的设计开发,积极研发虚拟现实、头控、眼控、声控、盲用、带字幕等智能硬件配套产品。
鼓励研发生产可穿戴、便携式监测、居家养老监护等智能养老设备。
人到老年,如何养老这个问题怎么都逃不开,而作为中国老人,在家养老是大多数人的现实选择。
但即使是在家养老,为了健康,大家还是离不开许多越发智能化的养老辅助产品。
意见中说的就是要让这些配套的养老产品更人性化,可以用声音、文字等方式,让老人更好地使用。
老年数字鸿沟:个人、家庭、社会、科技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
一般而言,数字鸿沟的直接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接近、使用电脑及网络的机会和对于电脑及网络的使用能力(或信息科技素养或数字素养)。按照这个逻辑,老年群体和非老年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是老年群体接近或使用信息基础设施机会不足和数字素养水平较低,难以跟上社会经济科技转型的结果。然而,不管是老年人接近或使用信息基础设施的机会,还是其数字素养水平,都并非由其自身因素单独决定,而是由个人、家庭、社会和科技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
首先,老年群体的生理、心理特征及社会经济因素导致老年群体在科技上处于弱势地位。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对老年人使用电脑、互联网、智能手机有显著影响,其中,受教育程度具有决定性作用。老年人视觉、听觉等身体机能的衰退直接影响其对现代科技的使用与操作。学习和记忆困难让老年人产生了无力感和心理抗拒,进而产生了科技恐惧感。而对技术有用性和易用性的感知缺失、对社交媒体之社会文化意义的理解不足以及对新媒体的刻板印象,进一步影响了老年人对社交媒体技术的接纳。面对市场导向的信息科技,收入也是老年群体使用硬件设备、网络和拓展网络使用环境的重要基础。可支配收入越高的老年群体,其接触网络媒体的机率越大。城乡老年人之间的数字鸿沟在很大程度上受收入影响。
其次,信息科技方面的家庭反哺、亲友互助和社会支持不足,造成老年人难以融入信息化社会。研究表明,代际文化反哺、亲友互助以及信息资源和文教投入对老年人的数字素养水平具有关键作用。在网络时代,面对新鲜事物,老年人向子代求助,而子女往往缺少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来指导老年人操作,使得老年人学习和使用互联网面临困难,进而弱化了老年人的数字融入。另外,对于老年群体而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相对滞后,这也是造成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重要因素。在现代网络科技普及过程中,老年人现代科技技能培训相关课程缺失;或者尽管社区老年学校会开设电脑、网络和智能手机使用等方面的课程,但覆盖面很小。尤其在农村,鲜有智能化养老或信息科技服务的使用和推广,造成城乡老人内部也形成数字鸿沟。
最后,现代科技产品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老年人对现代科技产品的接受和使用。现代科技的服务对象主要为青年群体,其产品设计对于老年人而言并不适用,如围绕老年人群体进行人性化设计的手机款式乏善可陈。老年信息科技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能、适老特征和质量水平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