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玉峰 本报通讯员 王绍军
健康是立身之本,健康是人民之福。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人人健康,人人幸福,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百姓的期盼。
2015年我市人均预期寿命74.92岁,“十三五”末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提升了2.38岁,超过了“人均预期寿命在2015年的基础上提高一岁”的目标。
“十三五”期末,我市婴儿死亡率为2.2‰,孕产妇死亡率为14.97‰,达到规划中“婴儿死亡率控制在9‰以内,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8‰以内”的目标。
2020年,全市医保参保率达到了98.7%,全面实施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在重大疫情面前,我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十三五”期间,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整合优化医疗资源,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水平,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为推动忻州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面推进医保制度改革,惠及千家万户百姓。各县(市、区)医疗集团均实行医保总额预算打包付费管理工作,实行“总额预算、按月预拨、年终结算”管理,激发控费内生动力。在原全市二级及以上公立定点医院对100个病种实行按病种付费的基础上,将实施单病种付费的医疗机构范围扩大到全市公立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专科医院、民营医院、医疗集团内二级综合医院;将原来的100种按病种付费的疾病病种扩大到130种,将300种日间手术治疗纳入门诊按病种付费管理。在民营医疗机构中开展了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工作,试行了住院医疗费用按次均医疗费用、日平均医疗费用、平均住院天数等控制指标相结合的付费方式。2020年,全市医保参保率达到了98.7%,全面实施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贫困人群、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全部医药费用个人支付在10%左右,有效缓解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城乡医保实现了统一覆盖范围、统一筹资政策、统一保障待遇、统一医保目录、统一定点管理、统一基金管理。贫困人口门诊、住院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0%、90%以上;33种大病集中救治覆盖到所有农村贫困人口。县域药品供应保障在优先使用基本药物的前提下,实行目录、议价、采购、配送、结算“五统一”管理,实现同县同药同质同价,群众用药负担进一步减轻。全市185个乡镇卫生院、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行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和省级增补的非目录药品实行了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目录药品全部列入医保“三张网”报销药品目录,基本药物报销比例高于非基本药物报销比例10%。14个县(市、区)均按规定明确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补助办法,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了补偿;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村卫生室按户籍人口落实了补助。积极推进集中招采,进一步减轻参保人员医药费用负担。在我市公立医疗机构落实了第一批25种中选药品带量采购任务,预测药品价格可平均降低59%,预计一年可节省药品费用约947万元,在市内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启动执行第二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山西中选的32种药品。预测32种中选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53%,一年可节约使用费用102.08万元。正式启动了我市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
医疗集团上接“天线”,远程医疗初显成效。我市14个县(市、区)医疗集团与省市14所三级医院组成医疗联合体;13所县级中医医院与3所省级三级中医医院组成了医疗联合体。14个县(市、区)医疗集团建立了对口支援工作关系,医联体内部畅通了双向转诊渠道。14所县医疗集团专科联盟19个,成立了忻州市神经内科市级专科联盟,组建了忻州市人民医院城市医疗集团、忻州市中医医院城市医疗集团。14个县人民医院全部建设了远程医疗系统。
强化医疗卫生服务,基层建设落地生根。按照省委要求成立忻州市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委员会,并建立推动落实机制;挂牌成立了忻州市公共卫生研究院,开启了我市公共卫生事业“防控治研”四位一体新模式。忻州市人民医院在郭应禄院士工作站的基础上成立了我省第一家微能量综合诊疗中心;7个专业18个病种开展了日间手术试点工作;14个县(市、区)均建立了1个初级卒中中心、胸痛中心;3县区开展了社区医院建设试点工作。五寨、繁峙、岢岚、静乐4县中医医院完成了中医康复特色专科项目建设;忻州市、五台县、繁峙县、五寨县、河曲县中医医院完成了专科建设项目;完成了54个中医药特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个中医馆、4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工作。组织成立了疾病应急救助管理委员会,确定了我市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经办机构为“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公室”。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组织各市县医院和省各大医院对接成功。开展了多批次的护工培训,全面推进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工作。
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深入服务贫困人口。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2020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2020年全市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从69元提高至74元。开展家庭签约服务工作,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服务巩固签约覆盖面,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力保应签尽签。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签约率达到95.5%,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率达到93.74%。县医疗集团按照“保基本,兜底线”的原则,积极做好贫困人口慢病筛查,为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每年开展1次健康体检。四类重点人群签约率为92.7%。对扶贫和卫生健康部门核实核准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患有脑血管病、冠心病、慢阻肺、重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等6类慢性病的贫困人口,每年安排一次随访,并为其发放国家卫生健康委开发的6种主要慢性病健康教育处方,提供健康指导。11个贫困县6种主要慢性病共确诊37323人,发放健康教育处方35753个。
重大疾病防控、地方病防治,双管齐下。成立了地方病防治领导组议事机构,各县(市、区)卫生健康部门均制定了地方病防治规划和相关技术方案。疾控中心全部开展和完成了各项监测,并向有关部门进行了通报;财政部门均能按时拨款,足额拨付中央、省专项资金,持续稳定保证防治工作经费;水利部门能够按照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和卫生健康部门提供的病区名录,大力开展氟砷改水工程,截至目前全市氟病区村278个均已改水,改水率达到100%。疫苗报告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重点传染病暴发疫情报告率、处置率均达到100%;食源性疾病实现了县乡村一体化管理。艾滋病防控工作连续3年全省综治考核位居全省一类,抗病毒治疗实现了“一站式”服务工作模式全覆盖;全市合格碘盐食用率达98.18%;牵头10部门联合开展了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代县、河曲县、定襄县开展了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创建工作;“三减三健”专项行动实现县级全覆盖。
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扎实开展健康养老。以居家养老健康服务为重点,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提供居家养老健康服务结合起来,建立家庭医生参与健康养老服务的激励机制,试点推行包括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鼓励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医养结合模式,促进医养融合发展。我市已超额完成养老护理员培训工作。我市150只床位以上7家养老机构已顺利开展医疗服务工作。我市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67%以上。
卫生城镇创建全省领先。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卫生工作的重要论述,把创建国家卫生城镇作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作为改善人居环境、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强力推进“全域创卫”,努力实现创建国家卫生城镇全覆盖,初步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创建国家卫生城镇的新路子,全市创建国家卫生城镇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8年2月,我市共有2个城市、11个县城、8个镇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县城(乡镇),总数名列全国前列、全省第一,被省爱卫办树为“山西国家卫生城镇创建的一面旗帜”。被全国爱卫办通报表扬,指出:“山西省忻州市推进‘全域创卫’,为贫困地区创建国家卫生城镇提供了示范”。2019年,10县8镇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县城(乡镇)复审,岢岚县三井镇、宋家沟乡、阳坪乡3个乡镇顺利通过国家卫生乡镇省级技术评估,并正式公示上报。
“十三五”期间,我市交出了一份温暖的“健康答卷”。展望“十四五”,我们将以更好的工作业绩来推动卫生健康事业的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