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之前,在一个大型养老公司实习过一段时期,接触过许多不同层次的老人。
那些退休金够花的老人,可以选择各种养老方式,就拿长寿之乡海南来说,那里居住着很多旅行养老的老人,除开三亚,像海口和万宁这类不那么繁华的城市,一个老人花上三千块钱左右,就可以衣食无忧地住上一个月,还可以享受海南得天独厚的养老环境,更有随行医生为自己的健康状况保驾护航。
现如今,即使是三四线的小城镇,也有各式各样参差不齐的养老院,我所在的三线小城镇,就有两家规模适中的养老院,在政府补贴下,一个老人每个月花上一千多就可以住在里面,三餐全包,时不时的还会给老人们做一些常规检查。
很多老人抵触养老院,一是觉得养老院的护工非亲非故,不会好好料理自己的生活起居,二是觉得养老院的收费太贵,自己的退休金应该存起来惠及子孙后代,还有一些老人,单纯地觉得子女对自己有赡养义务,养儿防老,就应该子女照顾自己的晚年生活。
我的所见所闻告诉我:那些没什么积蓄,又不让人省心的老人,到了一定年龄真的是给子女添麻烦。
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7岁,能活到80岁的老人,算是高寿了。
但这些高寿老人也无法摆脱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年岁大了,他们大多生活不能自理,随着身体机能的退化,一场病痛就能让他们瘫痪在床。很多老人逝世的时候都在病床上吸着氧气。
照顾一个老人,可比养大一个孩子复杂多了。
随着老人的记忆力衰退,很多亲友的名字会不断叫错,对于发生过的事情也会含糊其辞,有的老人可以连续给自己子女打70多个电话。还有一些老人会经常和照顾自己的子女吵架,不仅对每天的吃食挑三拣四,还会因为和子女话不投机就负气出走。
70岁往上的老人,个人卫生状况每况愈下,随着牙齿退化,吃饭的时候经常往外喷饭,随着抵抗力下降,害怕生病的他们很少洗澡换衣服,不管在哪里住过,都是一屋子的老人味,一些老人还会出现大小便失禁。
非专业的护工面对这类难伺候的老人,有情绪是必然的,即使是子女也很难做到不厌其烦,更勿论和老人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婿,儿媳等人。
长此以往,已经到了中年的子女们本就上有老下有小,再遇到一个不省心的老人,光是赡养问题就会让子女的家庭产生巨大的矛盾。
有学者做过调研:很多住在子女家的老人,都觉得自己临终前的日子没有尊严。
其实不是子女们不孝,是老人们容易多心,照顾老人十分繁琐,任何人都会有不好的情绪,这些情绪被老人们看在眼里,就会觉得子女们厌恶自己。
照顾的老人的子女们稍微抱怨几句,老人就觉得意有所指,很多照料了老人很久的子女,最终往往得不到老人的好评,老人们到了一定年纪,是真的会好坏不分。
老人和子女的生活作息习惯,饮食口味都有着巨大的差异,住在一个屋檐下,就必须要互相迁就,子女们既然照顾老人的饮食,还要顾及孩子的口味,对于要两头都要照料的中年人来说,这是一个难以两全的问题。
退休之后的老人,有着大把的休息时间,如何消遣时光,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能走动的老人外出锻炼,负责照顾的子女都会提心吊胆,上世纪的老人往往都有三个以上的儿女,在哪家出了意外,都没法向其他几家交代。
两个人相差三岁,就会出现代沟,中年人和老年人之间有很多分歧,一个长期无聊只想找个人说话,另一个辛苦一天赚钱养家后只想休息。长此以往,一定会互相埋怨,觉得对方不懂体谅。
除去这些日常相处的琐碎事情,老人和子女住在一块,存在着巨大的风险隐患。
很多老人到了一定年纪会患有各类疾病,一些子女的医学知识有限,很难像专业的养老机构那样做到实时观察老人们的身体情况。面对突发状况,很多子女会手足所措,因此错过最佳的救援时机。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一个简单的心肺复苏,可以在几分钟之内挽救一个人,但大不多数子女并不具备这样的急救技能。
抚养一个孩子长大成人和为一个老人养老送终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有盼头,一个不能有盼头。
孩子可以打骂,因为他们不会因此记仇,老人则需要赡养,因为他们说不得碰不得。你可以盼着孩子长大,但你不能盼着老人离开。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老人们的养老生活成了全人类的问题,那些正面临着养老问题的人,也可以酌情考虑一下养老院和旅游养老。
我简单构想了一下自己的老年生活,如果我能活到花甲之年,一定会依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选择一家养老院住着,原因有三点。
一是我口味挑剔,养老院的自选式食堂更适合我。
二是我害怕孤独,和一堆年纪相仿的人更有趣味。
三是我不想给子女添麻烦,毕竟前半辈子他们都在感激我,何苦临了了,让他们盼着我早点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