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生命的发展走到了尽头,每个人对于生命的理解都不同。老年作为人生的一个总结阶段,也让很多人为之泪目。
随着第一批00后这样走出校园,中国社会当中的老人变得越来越多,70、80年代的人渐渐老去也开始暴露出中国的养老问题。
知名媒体人白岩松对于中国养老问题也有着一番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前给自己的晚年,预留一份尊严,应当是很多人明白的问题。养老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单方面的事情,社会综合用力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一、养老压力变大,养老院成外化表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人口在一轮又一轮的增长过程当中实现了质的飞跃。但是由于人口基数过大,新中国人口结构不合理的发展使得养老问题进一步凸显。在养老压力日益扩大的过程当中,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养老的保障并不健全。
在养老压力最凸显的养老院层次而言,这个冷冰冰的场所本身代表着便是养老压力的外化。如今人们物质生活在不断发展过程当中,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养老问题一直以来也是社会和个人所关注的热点,由此,养老院这个给老人带来安详晚年的场所也备受人们的关注。
在当今的中国养老院,无论是任何档次的都属于一种集体化的住宿方式。首先是在这里,每一个老人已经失去了自己的私人空间。对于他们的人生活,就是在每天重复着事情当中度过。在一批研究者的眼中,身处于养老院的老人大多数是目光呆滞。
正是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种生活在他们眼中是一种囚犯式的生活。尤其是对于以前因为年迈而备受病痛折磨的老人来说,在养老院的生活真真可以说是一个监狱的生活。在这里他们会被安排排固定的计划,也会被24小时监视。
养老院此时对于老人而言,已经不是一个安享天年的场所,更像是集中化处理的工厂。在对于养老院职工的采访过程当中,不能让人看到如今养老压力之下,无论是当事人还是关注着内心的纠葛。
在养老院的发展过程当中,每一天上演的不是天伦之乐的融洽画面,更多的是一个人形单影只的眺望和失去了亮光的双眼。
二、围前围后,老年人剩下了什么
这时候的老人内心,更多的是对于自己过往一生的回想。在中国千百年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当中,对于孩子的照顾和规划是每一个父母都不会忽视的环节。
但是这样的发展又是否有着确定的顺序?在孩子逐渐成家立业的过程当中,父母会倾尽一生的所有去给予最好的支持。在之后自己的后半生当中,又是为孩子们抚养下一代。
在三代人的纠葛过程当中,老年人总会将自己忽略掉。在这一过程当中,人性的美好和丑恶似乎显现得淋漓尽致。辛苦养育了几个孩子,最后在自己老年时却在相互推卸赡养自己的义务。所以说在老年人为自己子女忙前忙后的过程当中,留下的不一定完全是幸福。
养儿防老的观念并不是能够完全实现的,除此以外,还有一部分的丁克和不育等这些孤独老人在面临着晚年问题时更显得无助。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在老年人的生活过程当中,有时候留下的可能会是自己精神上的荒原。换言之,老年人在一生的奔波以后所面临的,并不完全是确定性的回报。面对着自己即将到来的晚年,那老年人应当如何为自己的脑力预留出一份尊严。
三、面对晚年,给自己预留一份尊严
在上个世纪贫困的年代里,吃饱穿暖成为了人们一生的追求。但是在如今物质生活水平丰富的今天,人们在精神上面的涵养却无法得到满足。
对于那些老人而言,他们所需要的是一个让自己得以安享晚年的场所,而不是冷冰冰的床与不相识的人。在他们的记忆里,这个场所应该是温暖和乐的家庭。
在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过程中,发现身处于养老院的老人大都会因为心理疾病提前去世。虽然这一件事情非常的残酷,但是更需要唤醒人们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视。
首先第一件事便是保持老年人的健康,无论做什么事情?一个健康的身体才是做其他事情的基础。
其次,便是有着自己独立的居住空间。这是为了减少与子孙辈之间的冲突,年龄的差距一定存在着观念上的不同,由此引发的家庭矛盾也是无可避免的。第三个是要有着自己一定的物质能力,以及有着老年人的朋友和同辈的群体。
这是重要的四个大点,便是给老年预留一份尊严的基础。无论是任何人在社会的任何层次,都应当有着确定的生存要素。老年人的尊严,或许更多的是自主和相对的独立。由此引发我们的思考是老年应该是老友添年、应有天伦之乐。
四、老年,应该是老有天年
对如今中国日益增多的老人而言,不断建设所谓的养老院根本就不是治本之策。更多的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合力,让老人不被限制于养老院这一割裂的场所,应当让他们重新回归于社会和家庭。
在他们的心中,应该不是老去的悲凉和痛心。而是在时光流转的过程当中,自己有了归宿。对于老年预留出的一份尊严,也不是情感的割裂。家庭是老年人向来看重的联系,子孙的天伦之乐是他们锦上添花的精神抚慰。
所以对于中国逐渐发展起来的老龄社会,老年人尊严的发展也需要一份新的添加。为自己的未来做一定的准备,在社会的联系过程当中,不断增加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与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