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没人养老?试试时间银行,存进去的是时间,取出来的是服务
2021-09-03 17:43  浏览:8617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对养老方式的探索和尝试方兴未艾,除了居家养老、机构养老、旅居养老等耳熟能详的养老方式外,还有时间银行、共享居住等相对新型的养老方式也在发挥着作用。但是否能大规模推广或是在推广过程中,还需要什么制度的保障、服务标准的规范,尚需时间的验证,但却能够给我们提供养老思路。




一、“时间银行”的源起


时间银行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埃德加·卡恩提出,即用自己的劳务或知识,为他人提供解答或帮助,来换取自己需要的服务,形成一种非经济交换方式的交易。


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建立了第一家时间银行。目前全世界有超过1000个以上的“时间银行”组织,许多组织彼此借鉴,形成规模化的“时间银行”系统,例如卡恩设计的时间银行系统,通过计算机把每个工作者的工作时间或接受服务的时间都按小时记录下来,形成“数字化”管理体系。这一举措包括北美、欧洲和亚洲等30个国家的小区及企业都已采用,如今我国的上海、南京、杭州、重庆、哈尔滨等城市也逐步出现该种模式。主要是以社区为范围投入,形成系统化管理模式,为老人提供服务。


与一般的银行不同,在时间银行,“储户”们存入或支取的不是金钱,而是时间,有人将其通俗地概括为“用时间换时间,用服务换服务”。鼓励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并按一定标准记录、储存服务时间,当志愿者年纪增长时,可提取积累的服务时间,用来兑换自己所需要的养老服务。




二、关于“时间银行”模式


1、瑞士最多累积750个小时约30天的服务天数


瑞士“时间银行”由政府发起,由联邦社会保险局受任,与位于圣家仑市的时间银行基金会联合成立,自2012年开办至今,先后与当地教会、妇女会、红十字会、老人服务机构、居家服务组织等合作,提供以下服务:


◆驾驶服务和护送(如陪伴看医生、去墓地、陪伴购物)。


◆陪伴做饭和吃饭。


◆文书处理(寄信、协助通信、填写表格、计算机使用的协助)。


◆家事帮助(熨烫、洗涤、整理床铺、丢垃圾)。


◆休闲活动(旅游、游戏、朗读、喝咖啡、参观文化活动)。


◆人力协助(从事小型园艺、铲雪、修房)。


◆帮助家庭照顾者获得休息时间。


参加“时间银行”的每位志工投入者,最多仅能累积750个小时上限,其“时间银行”存折一旦有提领需求,最多只能领取约30天的服务天数;目前主要服务对象是以能自主在家生活的老人为主,养老院、护理院为次要考虑。




2、台湾数字化、系统化管理升级时间银行


1995年,台湾全岛推行弘道老人福利基金会,鼓励民众加入弘道的志工站,通过服务老人,储存“时间货币”;2006年,弘道利用社区照顾关怀据点进行“时间货币-互助券”,以团体为单位,让团体内的参与者相互帮助;2010年,弘道成立“互助联机中心”,进一步以有系统、有组织的方式,鼓励全台老人服务团体申请加入,接着彼此串连。


新北市“佈老时间银行”的佈老志工服务时数可兑换项目列举如下:


◆陪伴服务:服务时数1小时可兑换伴老陪伴服务1小时。


◆居家照顾服务:服务时数3小时可兑换居家照顾服务时数1小时。


◆多元成长课程(活动):服务时数3小时可兑换课程时数1小时。


台湾民间另有台湾时间银行协会的成立,协会提出结合区块链时间银行APP,以数字化、系统化的管理方式升级“时间银行”,并与食物银行做链接,使服务项目更多元化。




三、国内“时间银行”的本土化实践


1、上海:经审核同意可由直系亲属享用


2019年3月18日,《关于在虹口区、长宁区开展养老服务“时间银行”项目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沪民养老发【2019】3号),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服务对象:优先考虑70周岁以上的低保、低收入等困难老年人,对社会有特殊贡献的老年人以及高龄独居老年人等;


◆服务时间:以1小时为一个服务时间单位,每日存储时间一般不超过2小时,个人存储服务时间的可设最高限额,如600个小时;


◆服务时间兑换:服务提供者在服务提供一年或服务时间积累到一定数额后,在本人有服务需求时提出兑换,享受相应服务,特殊情况下经“时间银行”管理方审核同意,可由其直系亲属享用。




2、杭州“时间银行”助力未来社区


8月13日,杭州市民政局关于印发《杭州市养老服务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健全为老志愿服务机制。加快发展全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以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为支撑,整合社区多元服务资源,探索建立时间银行公益基金会或公益基金,构建形成运行机制完善、标准统一规范、全域通存通兑的长效可持续服务体系。


今年4月,蒋村街道上线了“府苑数字生活社区平台”,助力未来社区的“数字邻里”场景探索,做到“时间互易、服务互置、数字互动”。并且社区居民将自己的需求,发布在平台上,社区的人看到后,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接单。其中服务内容包括“接送帮”:上下学接送;“托管帮”:孩童临时看护;“辅导帮”:功课临时辅导;“快递帮”:顺路代取快递;“陪护帮”:老人临时陪伴;“宠爱帮”:短期照料爱宠;“志愿帮”:邻里志愿服务等。




3、哈尔滨:低龄健康的活力老人入户陪伴


作为发展社区互助养老服务的重要方式,“时间银行”今年3月3日正式落地哈尔滨市。当天就吸纳了150多人报名成为志愿者“储户”。目前,建档“储户”已有800多人,关联“储户”多达1.5万人。先后服务困难老年人群数千人次。


主要针对老人的个性化需求,制定了精准化的服务方案,组织低龄健康的活力老人入户陪伴高龄、空巢、失独老人,通过陪伴的方式,开展疫情防护、急救自救、金融防诈骗、智能手机培训、中医义诊、养生讲座等活动,致力于解决老人最迫切的需求,使大家在互帮互助中,把自己的爱心传递出去,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在与他人交流互动中避免老人孤独、抑郁倾向,发掘出老人们自身的潜力和特长,在助人的同时提升了自我存在感和社会价值感,解决了社区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时间银行”推行启示


没人养老远远多于没钱养老。“时间银行”模式是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补充,能够缓解养老护理人员的不足,降低养老成本。但由于政策支持、技术管理、服务质量、持续性激励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时间银行”近几十年发展缓慢。对于如何推动“时间银行”的发展,需要加强政策引导,以及强化平台系统化全面化发展。


1.加强“时间银行”相关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形成多方合作的发展模式,实现财政体系的供给平衡。


2.搭建未来社区数字化管理平台,营造“数字邻里”场景。统筹区域发展,建立“时间银行”联盟服务,明确行业操作规范,实现资源共享与经验借鉴。


3.明确服务任务的边界问题,实现社区不同人群的时间价值转换。可以采用公众发布和私人发布的双重渠道,明确“时间银行”的价值标准,做好对任务全程的监管。


4.根据志愿者的数量、年龄和身体状况进行细分,建立永久性、智慧型的“时间银行”,把志愿者档案、服务对象档案做好,在时间上、服务内容上做实做细,建立起完整的档案体系。




人人都会变老,做眼下的公益,为未来的自己撒下关爱的种子,未尝不是一场未雨绸缪的独特实践。


声明:内容根据中国养老网、日新网相关文章编辑整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时间银行养老服务#


发布人:aa98****    IP:223.213.0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