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见习记者 陈馨懿
关于衰老,人们或许更容易想到皱纹、直不起的腰和疾病,但在一个个老人画像的背后,更多的细节被忽略了。
比如仅仅是一次洗澡。
冬日里,完成一次洗澡,对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身体的不听使唤、行动的不自由、内心的纠结无奈,让洗澡不仅仅关乎舒适,还可能事关体面和尊严。
这就有了助浴师郑雅萍们,也就有了1月20日小时新闻记者记录下的这一次洗澡以及洗澡背后更多的东西。
“助浴师”七次托举,让无法站立的沈奶奶完成了一次舒服的洗浴
无法站立的沈奶奶想要洗澡。
今天(1月20日),这个有着冬日暖阳的日子,“助浴师”郑雅萍和俞莉来到她家。他们来自杭州巾帼西丽家政服务集团。
“来,抱住我哦。”郑雅萍说着,正面对着沈奶奶,两只手臂交叉抱住奶奶的腰,等待奶奶把手搭在她的背上,再一用力,把奶奶从凳子上托站起来,支撑着往前走。
俞莉就在轮椅边上,等待着她们靠近,好接过奶奶的手臂。
“放轻松一点,坐下去。”郑雅萍安抚着。
两个穿着红棉袄的助浴师,合力把奶奶轻轻放在了轮椅上。普通人站起再坐下用时不到五秒,她们花了两分钟。
从客厅的凳子,到轮椅,再到浴室里的防滑凳,洗好后再回来,这样的搬运总共有四次。
这还不包括洗澡和穿脱裤子时的三次托举。沈奶奶的裤子总共有三条,褪去时,俞莉得趁着郑雅萍抱着奶奶站起来,一口气都褪到大腿处,再一点点褪下。
没有花洒的卫生间里,只有大约两平米的活动空间,挤着防滑凳、防滑垫、装脏衣的小桶、两位助浴师以及她们实在憋不住的喘息声。
她们很有默契,一人在前,一人在后。
郑雅萍给奶奶的耳朵塞上小球:“这样就不会进水了,不用担心了哦。”俞莉则在奶奶的脖子下搭好了毛巾。
郑雅萍戴上搓澡巾,裹上沐浴露开始擦身。俞莉用小勺子舀起洗手池里的热水,一点点冲去泡沫。
“水龙头别关,不然再打开又得等热水了。”郑雅萍轻声提醒,于是俞莉时不时调整水流的大小,注意着别让水溢出池子。
头、上半身、下半身,每洗好一部分,就用一张橙黄色毛巾裹起来。将近十五分钟过后,沈奶奶就像一个全身橙黄、毛绒绒的娃娃,温顺地低着头。
“都是怕她着凉,洗澡十五分钟最合适。”俞莉解释。
在浴室里,她们除了提醒水龙头,几乎只在问奶奶“洗澡舒不舒服”,听到奶奶嗲嗲的一句“舒服”后再笑起来。
在冬天,洗热水澡这件事老人一周只能享受一次
这是郑雅萍上门照顾沈奶奶的第七年。
“其实她也打骂过雅萍,有时她实在是不太清醒。”沈奶奶的妹妹说,“我们家里都很感谢雅萍。”
是的,沈奶奶是一位失智老人。但在洗澡时几乎看不出来,总是说着“舒服”、“谢谢你们”、“辛苦了”。
这件事的确让她放松、舒适。
遗憾的是,在冬天,她一周只能享受一次。
主要问题在于难度太大,需要两个人。
虽然沈奶奶一家有六个兄弟姐妹,但各自分开居住,有自己的生活。往往是等郑雅萍上门时,一位家人协助,才能痛快地洗个澡。
等待的过程中,污垢并不会停止积累。褪去衣物时,俞莉说:“腿有点粘粘的,是不是?”
作为半失能的老人,沈奶奶一个月享受上门服务32小时,可以拆分为16次、每次两个小时。冬天冷,需要看温度,夏天一般在早上洗澡。
基本上,助浴师们帮助的老人,都是像沈奶奶一样坐浴。
“完全失能的老人就需要躺浴了,但他们居家养老的不多。”俞莉回忆,曾经有一位老大爷到了需要躺浴的程度,便被家人送去了专门的护理机构,“居家的难度也大,像这个大爷,一米八几,顶得上两个我了,很难托稳。”
俞莉是2016年第一次帮老人洗澡,恰巧也是老人第一次让别人帮忙洗澡:“我当然有点紧张,老人也紧张。”
那位奶奶是由于中风,突然变成了半失能老人。虽然都是女性,但仍然有些扭捏,局促地让俞莉帮忙褪去衣物。
日子久了,老人才渐渐接受了这种照护,甚至抓着俞莉的手,说起了贴心话:“你就像我的女儿一样。”
哪怕只能躺在床上听着家人讲话,这也是家的感觉
洗澡,其实是助浴师们的“附加服务”。她们的另一个身份,是居家养老护理员。
俞莉现在同时照护着十几位老人,其中只有两三人需要帮忙洗澡。更多时候,她只需要上门洗洗衣服,帮老人搞卫生。
但也因此,她注意到了更多老人生活中的细节。
一对九十多岁的老夫妻,恩爱程度让俞莉有点羡慕。
老爷爷性格好,话不多,几乎都在接着老奶奶的话头。老奶奶听力不好,却又喜欢聊天,总爱瞧着正在闲聊的人,赶忙问老爷爷“快说说,他们都在聊什么”。老爷爷便耐心地提高嗓门,给她一点点讲清楚。一遍听不清就两遍、三遍,直到老奶奶舒坦地露出笑容。
去年,老爷爷去世了。爱说话的老奶奶寡言了好一阵,好容易恢复了一些,有时再想闲谈,察觉到别人的不耐烦,就忍不住叹口气:“你们不高兴说,老头子就会跟我说。”
孤单,是许多老人的常态。老伴去世后愈加明显,子女也难以成为慰藉。
俞莉照顾过101岁高龄的老奶奶,女儿每天5点出门干活,在电饭锅里留下肉菜,但等到中午时总是凉了。
俞莉便在老奶奶的指导下学到了一门新“菜”:把玉米粉倒进水里,搅搅煮熟,变成了类似米糊的主食。一做就是一大盆,成了老奶奶一天的食物。
“就算子女都在家,分锅煮也很常见。”俞莉说,老人牙口不好,喜欢软烂的食物。
洗衣机也是分开的。和子女居住的老人,虽然家里有洗衣机,衣服还是只能放在桶里,等着俞莉手洗。
“主要是有小孩子的家庭,会担心混用洗衣机有点脏吧。”俞莉洗好的棉服,如果不能用洗衣机甩干,只能挂好滴答地滴下水串。
一位九十多岁的老爷爷有三个儿子,儿子们轮流照顾,每两个月就要搬一次家。
带着一堆东西搬了家,更像是“借住”在那里,自己煮饭,在划给自己的空间里忙碌。
尽管如此,老人们还是更喜欢居家养老。
即便一家人只能在夜晚聚首,即便老人只能躺在床上,闭着眼小憩,但只要能听到门外家人的交谈声,就有家的感觉。
俞莉感叹:“居家,就是因为喜欢家啊。”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