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抚养孩子长大,儿女给父母养老也被认为是应该的,一般家庭确实也都是如此。但是也有不少的儿女,在长大了就飞快脱离父母的怀抱,甚至拒绝跟父母见面。
按理来说,有着血缘关系的一家人,不应该有这样的结局。但是却有许多孩子宁愿被骂不孝,也不肯赡养父母,这到底是有多大的矛盾,才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呢?小岩是家里的小女儿,但是却跟平常人家的妹妹不一样。
“为啥不找你宝贝儿子养老”?女儿拒绝和父母同住,老人无力反驳。
不仅没有受到更多的疼爱,反而事事都被父母要求要让着比自己大3岁的哥哥。比如家里买了什么好吃的,自己肯定是吃得少的那一个,爸爸妈妈总说哥哥比较大。所以要多吃一点,虽然听起来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小岩心里难免会多想。
如果父母带了什么好东西回家,但哥哥不在,父母一定会把哥哥那一份留出来放好。但是如果自己不在家,父母就会让哥哥赶快吃掉,不用给妹妹剩。小岩已经不止一次在家里发现零食的袋子,而自己都没有吃过。
这些小事其实小岩一开始也不太放在心上,但是随着自己长大,越来越独立后,才后知后觉地发现父母的偏心有多明显。比如生活费,哥哥一直都比自己多。在学习上,有什么好的机会,父母也会给哥哥。小岩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勉强考上了大学。
上了大学的小岩,还是没有得到父母的重视,只能自己去打工赚钱,给自己交学费,给自己赚生活费。毕业后,谈了恋爱,结了婚,以为就能摆脱父母了。却没想到,父母为了帮哥哥还债,选择卖掉房子,没地方住的他们,打起了女儿小岩的主意,要跟小岩一起住。
小岩自然是拒绝的,还反问父母,怎么不去找他们的宝贝儿子,父母自知理亏,也找不到话来反驳。但是小岩最终还是无法狠下心看父母沦落街头,在自己家附近帮父母找了个出租屋,安顿好父母,从那之后小岩跟父母的关系也算是缓和了不少。
她的父母心里也知道,自己这么多年来一直都太愧对女儿了。虽然听起来很可气,但是在现实中,这种情况确实不少。父母老了之后被孩子拒绝养老的,除了孩子本身无情无义外,一般都是由于孩子从小就被父母的偏心所伤害。有人认为,不管父母多么偏心,但始终都是自己的父母。
作为儿女就该无条件赡养父母。但是也有人认为,既然父母从小就不能一碗水端平,那么就去找被偏爱的那个孩子养老好了,毕竟小时候付出了那么多,老了也该孩子回报了。然而现实生活中,越是被父母偏爱的孩子,往往越不成器。
甚至自私自利,等父母老了,能尽到赡养义务的没有几个,反而是被忽略的那些孩子们,虽然心里不高兴,但是因为心软还是会选择照顾父母。为什么父母倾尽一切疼爱的孩子,到老了却不能像自己期望的那样孝顺自己,反而令自己寒心。
出现这种现象,做父母的也该反思一下了。
1、不劳而获
不管孩子需要什么,父母都会无条件满足。不管是缺钱了,还是生活中出现麻烦事了,孩子从小就在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长大,习惯了不劳而获,习惯了顺风顺水的生活。一旦孩子养成这种习惯,懒惰就慢慢在他们的身体里扎根,不管到几岁,都只懂得索取,而不会回报。
2、不懂得珍惜
由于父母过分溺爱,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所以他们不会有珍惜的心理。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才会懂得珍惜。父母帮着从兄弟姐妹手里抢东西,或者当面分多一点的东西给他们,只会觉得满足罢了。
很多父母都说自己卖了房子给孩子买新房,但是却连去新房参观一下都不被允许,这也是因为他们习惯了这种生活,并不觉得需要感恩,需要珍惜。而父母等这时候才后悔,才发现已经晚了。
3、恃宠而骄
由于孩子从小就在父母的溺爱下成长,父母不管对错都不会打骂孩子,长大后这些孩子就会变得蛮横无理。如果家里有几个孩子,被偏爱的那个孩子,因为不管做什么都会被原谅,久了连父母都不看在眼里,又怎么可能孝顺呢?
总结:
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肯定是想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提供最好的。但是如果家里有几个孩子的话,一定不要区别对待,要一碗水端平,买什么东西都要大家一起有,要不就一起不买。
如果从小就区别对待孩子,等老了发现自己浪费了心血,要后悔可就来不及了。万一另一个孩子被父母伤害太深,也不肯赡养父母,到那时再后悔可就没有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