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46
1
在某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吃汉和吃嫂在家里其乐融融的讨论学术问题。
由于二人之间有一点小小的分歧,吃汉被吃嫂从家里请了出来。
虽然吃汉随身带着家门钥匙,但是,门从里面反锁之后,有钥匙也进不去的。
我在小区里逛了两个小时,觉得吃嫂应该消气了。我就回去敲门。
吃嫂温柔的说:
滚。
我一向主张以和为贵。有话好好说么,何必动刀动枪呢?
我身上,除了钥匙,就只有一个手机。微信钱包里只有30元钱。你让我去哪里待着?
难道我去找居委会的马大姐哭诉我的委屈?
不存在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我扫了一个1小时免费的公共自行车。骑了2公里,就到了24小时的KFC。
我给大家一个建议:男人在买房的时候,方圆1公里之内,一定要有24小时营业的店铺。
没有KFC,也要有全家。还有一个重点:要有插座。
因为两口子吵架,被赶出来的,一定是男人。我说的对伐?
2
最近去科技城看了几个新楼盘。
科技城的环境,是真的好。依山傍水,道路宽敞整洁,车行通畅,楼盖的很漂亮。是一个现代化城市的样子。
同行的销售、顾问、经纪人朋友都说好。就连停车场的保安小哥都说“宜居”。
我问保安小哥,这附近有没有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
小哥一脸蒙:你要24小时的店做什么?这里天一黑,路上就没有人了。
我摇了摇头。心说:
你还是太年轻。
我严重怀疑,“宜居”这个概念,是郊区养老地产的开发商宣传出来的。
关于宜居这个话题,我以前的文章讨论过。
《疫情发生时,农村和城市,到底哪里更好》
《农村房产的特点,除了田园生活,还有3000万光棍》
大多数人对于“宜居”的理解,就是:山好水好空气好,房子大。
这是符合人性,符合直觉的。人们很容易接受。
可惜,多数经济规律,都是反人性的。
吃汉我对宜居的理解,是这样的:
指人口密集、金融业发达、高楼林立,各种人文资源多。具体到细节上,我有很简单的判断指标:咖啡馆、配钥匙修表、修自行车修鞋、24小时药店便利店、学校银行医院。警察叔叔巡逻。方圆500米内,这些因素都有。
这才是生活。
3
在网上接触的人多了,你会发现,很多人的认识,是有断层的。他们对社会的接触十分有限,考虑问题,只看到自己的阶层。其他阶层的人,他们是看不到的。
举个例子,有网友评论说:
有些人,认为配钥匙是底层需求,配钥匙的人不应该出现在繁华的市中心。
从经济学上来讲,恰恰相反。
越是人口密集的地方,这种看起来不够高大上的服务反而更多。
大城市的核心地段,包容性是非常强的。苏州工业园区,玲珑板块算是核心位置了吧?来这里租房,40平米月租8000元的公寓,600元一个月的床位,都能找得到。只要人口密度够大,低收入的人也会有容身之地。只要人口密度够大,客户的基数大,人们对各种服务的需求累积得足够多,快递员、外卖员、保洁保安、房产经纪人,修自行车的、配钥匙的,卖烤地瓜的,无论什么阶层的人,都会有足够的生存空间。
就这是为什么深圳的房价全国第一,照样养活着一批“三和大神”。
如果让这些人去鹤岗,他百分之百活不下去。
4
还有的网友,拿欧美国家来对比。
在我们的印象中,或者是在宣传中,发达国家的大都市,人们都是在市中心工作,住在郊区或者“卫星城”大别墅里。每天开车上下班。
当我们对欧美国家多一些了解后,就知道,纽约、伦敦这样的大城市,市中心的房子,远贵过郊区。住在郊区的人,主要是因为买不起市中心的房子。
要说起宜居呢,国外大部分城市,大部分地方,都不宜居。
过去的很多年里,人们一直以为,欧美国家爱读书,是因为爱学习,是天性。
近几年才知道,欧洲大都市的地铁上,还没有覆盖4G信号呢。在地铁上玩不了手机,只能看书了。
直到现在,欧洲大部分城市都不能手机支付。出门还要带现金。
你说宜居不宜居?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站到了世界前列。
我们已经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就不要再去追随那些落后的外国人了。中国的一二线大城市的市中心,就是全世界最适合生活的地方。
没有之一。
苏州的朋友们,金鸡湖欢迎你。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果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转发,需注明来源出处。否则属于侵权行为,将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