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听哥说,丈母娘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越来越差,他实在没有太多精力顾及,索性选了一家条件不错的养老院把老人送了过去。
丈母娘一开始坚决反对,伤心大哭。在她理念中,有儿有女,怎么会落到要被扔养老院过余生的地步。但好在后来她被养老院的护工照顾得很好,这份埋怨也渐渐就没了。
丈母娘的境况应该是当下老人中较幸运的。周末哥哥嫂嫂全家会去看她,或者接回家小住。每月有自己的退休补助,有专业的人照料陪伴。比起以前请的多个保姆照顾和成天独坐家里看电视的清冷,进养老院应该是最佳的选择。
但现状中,更多老人,是无法选择,或者说是不舍得,也不愿意选择这样的栖身地。
农村老人们便是如此。
《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指出,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近1.44亿,其中近六成分布在农村,也就是差不多8千多万农村老人需要面对养老问题。
虽然说国家基本上为人民做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针对农村老人,也修建了很多敬老院养老院。但农村老人却很忌讳去养老院。究其原因,从老人的观念意识、对新环境的恐慌,以及农村养老院的设施条件上便可知一二。
1. 老人们的传统观念上拒绝去养老院中国老人们被那个挣公分时代影响,更加坚信“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观念。
一旦去了养老院,整个村子立马就风言风语传来,要么是老人个性太强,太苛刻子女,让子女受不了。要么是子女不孝,推责躲避。
老人们会认为自己儿女双全却被遗弃在养老院,是自己的悲哀,更是全村的笑话和耻辱。
所以老人们是很难接受去养老院。
2. 老人们对新环境的恐慌
老人们在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屋子里待着,会有着无比的亲切感和安稳感。这份熟悉和亲切是每个人都会有。
只是年轻的我们离开父母出门打工奔波,渐渐远离了这份熟悉。
所以只剩下老人们独守着这份安稳。加上他们一有空就都串门聊天,对整个村甚至附近村的情况都很熟悉。
可一旦离开这份熟悉,去了围墙圈起的养老院,见到的是都是陌生的人和环境。他们心中立即产生抵触情绪,难以接受这样的新环境。
同时更是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和恐慌感。所以他们,需要用很长时间来接受这样的陌生。或者他们固执要求回家。
情愿选择在熟悉的地方离开,心中不怕。
3. 养老场所设施落后,护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有差异
农村的老人们有能力进养老院,多数都有一定老年保障,或者全权由子女们承担;但这笔费用的高低也跟养老院的条件成正比。
经济较便宜的农村养老院,运动设施或其他设施通常比较落后。同步其他管理和护理人员的专业性也存在差异,老人最无法接受的,就是护工或管理人员对他们的关心不够,陪伴不够,甚至有对无法自理的老人冷漠虐待的事情发生。
4. 老人们的 经济负担能力差,大部分都是有儿女承担,于心不忍
老人们含辛茹苦养大孩子,他们深知养娃的苦和照顾老人的苦。因此进养老院会有一大笔的费用。老人因为没有一定的负担能力,他们是不愿意负担起这笔费用。如果子女孝顺,愿意承担,他们心里更过意不去,认为是自己拖累了儿女,心怀愧疚。
所以说我们的父母,一辈子都在替儿女操心,替别人担忧。却丝毫不重视自己。我们替他们考虑的安度晚年,他们就算不愿意,但最终也会为了不为难子女,而选择了妥协。
只是,我们与他们也就这一世的缘,若有精力,怎舍得送他别处度余生。